唐朝诗人与诗为什么那么风流和吃香!得益于社会氛围浓厚和群众基础扎实。主要有两点因素:一是诗歌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二是诗歌可以敲开仕途的大门。这两点,使得诗歌创作有了广泛而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兴诗氛围,全民都在嗨诗,积沙成塔,从而登峰造极,十八般武艺基本都被唐人耍过了,弄了本《全唐诗》,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边边角角,没有不覆盖的。写诗的更是五花八门,三教九流,老弱妇孺,全部上阵,嗨呀嗨。呈现的故事多多,现摘编几个段子,分享一下。
一、为争诗作著作权打官司。
著作权,大唐那会就有强烈的愿望和诉求了。在国子监,大唐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生了一起,关于争夺一首20字五绝诗的著作权的官司。这官司居然是最高长官国子监祭酒与部下同僚之间干起来的。
当时,国子监祭酒辛弘智写了诗:“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妾如台上镜,得照始分明。”同事常定宗,将其中的“始”字改为“转”字,就要争夺这首诗为己有。两人都说这首诗是自己写的,于是写下了讼状。
官司被罗道宗裁断道:“过去五个字是标准,以说理深刻为奇。今天一个字就要夺诗,取字数多的为诗的主人,故诗应当归属弘智,而“转’字还给定宗。”并将此状公布于众,由公众验证。
二、改头换面“洗诗”
有个叫张怀庆的官人,职位不高,枣强县县尉,相当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有代表作《窃李义府诗》。张怀庆生“洗诗”事迹出自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
张怀庆想作诗,又不下功夫,还想显摆自己的诗艺。有一天,他诗兴大发,把别人的东西,改头换面就“创作”成功了。他把诗人李义府《白燕》拿过来,不是借鉴,找灵感,而是直接加几个字,就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即《窃李义府诗》。
李义府《白燕》全诗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大笔一挥,分别在诗句前各加两个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洗诗”,应该是今天网络上“洗稿”人的祖师爷。这正是世上什么东西紧俏,伪劣之物自然层出不穷,自古如此。
三、“诗圣”也用诗赋问仕途
“圣”杜甫,老实巴交的小老头,年轻时也是意气勃发,两眼望天的主儿。他以贤相自居,感觉浑身都是本事。在唐朝,诗赋写得好,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之外,还可凭佳作直接敲问仕途之道。如果仕途职位不如意,可凭优秀作品获得更好的职位。杜甫就干过这事。
杜甫有段时间觉得自己的职位不够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想获得更好一些的位置。于是,他给唐玄宗呈上了一篇《雕赋》,在“以雄才为己任”中委婉地暗示,希望能给他个从六品以上的著作佐郎之类的官职。
唐玄宗也许太忙了,没有理会,或者引起重视,杜甫最后获得的官职是河西县尉,在今天的云南省祥云县附近。这落差也太大了,杜甫一气没去上任。后来可能是在哥舒翰等人的帮忙下,给他换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位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仗以及门禁等工作,同原来的县尉县公安局长差不多,都是从八品以下的小官。
这对“窃比稷与契”的杜甫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和莫大的讽刺。但迫于生计,那会儿也没更好的就业渠道,杜甫只好硬着头皮混一碗饭吃。心里自然是老大的不服,为此,他自我解嘲写了一首《官定后戏赠》诗曰: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诗圣”,再老实巴交的人,也会搬石头砸天哦!(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