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这次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庞众望,不负众人所望!

小超看娱 2025-04-18 20:32:52

“科研报国!”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出自26岁的庞众望之口

他从贫寒之家走到清华大学博士舞台,最近又因在核科普对谈会上的精彩发言被人民日报点赞。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耀眼?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从泥屋到清华

想象一下,一个小男孩在泥糊的小屋里,借着天光写作业,旁边是瘫痪的母亲和精神分裂的父亲。

他家境贫寒,父亲无法工作,母亲庞志芹下肢瘫痪,一家八口靠年迈的姥姥姥爷维持生计

小屋里堆满废品,板床连着砖头堆成的小桌,生活条件简陋得让人心酸。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庞众望没有低头

他的母亲是个乐观的人,尽管身体被疾病困住,她总是笑着对儿子说:“我不觉得我的家庭有什么不能说的。”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能闯出一片天。

7岁那年,庞众望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保命

家里没钱,母亲拖着病体挨家挨户借钱,乡亲们凑齐了手术费,救了他一命。

后来,母亲又因贫血住院,小小的庞众望再次敲开邻居的门,借来4万元让母亲续命。

那时候,他一边写作业,一边捡菜市场的烂叶子吃,把省下的钱给母亲买营养品

一个水煮蛋,母子俩推来推去,谁都舍不得吃

可庞众望却说:“我的母亲那么好,姥姥姥爷也那么好,我觉得别人应该羡慕。”

这份乐观和感恩,成了他生命里最亮的火苗

用成绩改写命运

庞众望深知,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

他拼命学习,成绩一路开挂。在吴桥中学,他不仅免了学费,还在各种竞赛中拿奖拿到手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生物学联赛三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

2017年,他以裸分684的成绩,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的加分,成了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从没资源的小地方到全国顶尖大学,他用行动证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到了清华,他没有因为出身自卑,反而更努力。

大学期间,他连年拿奖学金,还当上了团支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2021年,他顺利毕业,直接拿到博士资格,继续深耕精密仪器专业

读博时,他几乎住在实验室,连洗澡都在琢磨问题。

有一次,热水冲头的那一刻,他突然想通了高精度定位的难题,写出了第一篇SCI论文

这事儿在清华博士生中都成了笑谈,可见他的专注和天赋。

小雨伞下的温暖

在庞众望最艰难的日子里,女友小雨成了他的避风港。

他们是高中同学,相识9年,大学时确定恋爱。

小雨长得漂亮,性格温柔,像春天的细雨,给庞众望带来了无限的安全感

他呢,虽然是理科生,却对女友特别用心。

小雨的账号叫“小雨”,他就改名叫“小雨的伞”,还给她建了个专属相册!

他们的感情不是一帆风顺,观念上有分歧,但庞众望从不强迫对方改变

他对小雨说:“我可以是你的动力,但不是你的路标,你要走自己想走的路。”

当小雨想考北京的研究生时,他给出中肯建议;而在母亲去世后,小雨也坚定地陪在他身边。

今年,小雨带他回家过年,她的家人烧了一大桌菜,还让他坐主桌

目前,两人已经订婚,离结婚就差一步了。

科研报国的呐喊

最近,庞众望在清华大学核科普对谈会上大放异彩。

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他站上舞台,声音洪亮地说:“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他还提到:“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科技,不然就可能变成威胁

最打动我的是这句话:“如果我们这代人不能肩负起责任,就会把更大的困难留给下一代,这和中华民族的传承精神不符。”

这段话掷地有声,讲出了他对科研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核科普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大家更懂核科学,可庞众望却用自己的故事和信念,把这场对话变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

从寒门到国之栋梁

人民日报转发了他的演讲视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人民政协网等媒体纷纷报道。

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说:“庞众望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典型,太优秀了

还有人感慨:“他妈妈要是看到他现在这样,该多高兴啊!”

从寒门学子到被大家看着长大的国之栋才,庞众望用26年的时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他的经历让我看到,普通人也能通过努力,影响整个社会

结语

庞众望从泥屋走到清华,从贫困到科研前沿,他的每一步都写满坚持和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起点多低,只要有信念和努力,就能点燃生命的光芒

看着他,我想问:如果他都能做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梦呢?

信息来源:

用户提供的查询文本(关于庞众望的详细介绍)。

部分细节参考公开信息,如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政策(无需直接引用具体网页,仅为背景知识)。

网络搜索确认庞众望的相关报道,如人民日报等媒体提及(未直接引用具体文章,仅验证事件真实性)。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旅途

旅途

2
2025-04-19 17:44

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

小超看娱

小超看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