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去过的秦国统一了华夏,他周游去过的国家,为何一败涂地?

墨海飘香醉人间 2025-02-01 11:37:49

【前言】

孔子和秦国崛起,究竟谁是争霸的先行者呢?

在那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怀揣着一统华夏、称霸天下的梦想。就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有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活跃其间,一位是被尊为大圣先师的孔子,另一位则是主张乱世变法的商鞅。

孔子开办私学,大力倡导仁义礼智;商鞅推行变法,促使国家富强。这二者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时代的模样。那么,究竟谁是争夺霸权的先行者呢?孔子的思想传播和秦国的崛起,到底哪个更早一些呢?

【一、乱世中求存,底层民众渴望知识】

春秋末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各个诸侯国都对霸主之位虎视眈眈,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那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众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谱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这乱世之中想要活下去,平民们也期盼着能以知识来充实自己,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不过在春秋之前,教育和读书那可都是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权呢。一个人能不能改变命运,就得看家族遗传和自身后天的努力了。一心想要推广学问的孔丘察觉到,普通百姓也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契机。“有教无类”,这一观念在当时那可是具有超强冲击力的。他从零开始,创建了规模最为庞大的私学,也正是这所私学,让众多普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孔丘诞生于一个衰败的小家族里,他家世平凡,生活条件也不好。然而,他从小就特别勤奋,没日没夜地攻读典籍。在当时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底层老百姓几乎没可能获得教育,知识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孔丘对这种情况深感悲愤,决定开办一所让所有人都能上学的学堂。

一开始,他的弟子没几个。然而,他以身作则,靠品德让人信服,没多久就吸引了一群有志向的年轻人追随。这些年轻人多数来自平民家庭,一心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在孔丘的影响下,他们个个才华出众,日后不少人都成了杰出人才。不得不说,要是没有孔丘办的私学,他们大概率会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回到田里干活。孔子的私学拓宽了他们的眼界,给这乱世之中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二、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学说不被采纳】

孔子这名儿,是他母亲随性起的。他生在一个衰败的士族家庭,打小就刻苦念书,攒下了不少学问。他一心想当官来变革这混乱的世道,期望能恢复周礼,用仁义礼智来治理国家。可现实呢,常常事与愿违,他的那些理念没地儿能被采用。

孔子为了能有个地方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带着弟子们在各国间奔走,宣扬自己的学说,盼着能让学说得以推广。他去了不少国家,像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齐国等等,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原的大半区域。但可惜的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愿,在当时的君主眼中,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太过理想化,和现实情况不相符。

孔子怀着满心热忱,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四处受挫。他接连走访了鲁国、卫国等九个诸侯国,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加以推广,怎奈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有的君主连面都不见,有的则是在礼节性地接见后,便不再理会。孔子在游说的过程中,也不忘留意各国的状况,深深地察觉到自己的学说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帮诸侯啊,那一个个都没啥远见,成天就知道沉浸在酒色之中,对政事那是一点儿都不上心。他们才不管老百姓过得咋样呢,也压根没想过靠施行仁政来获取百姓的拥护。

反而个个都挖空心思给自己捞钱,拼命积攒财富。孔子所倡导的节俭仁政,他们认为太过空洞、虚假。哪怕让百姓深陷困境,他们也要保住自己的权势。

孔子深切地察觉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的磋磨下变得伤痕累累。他曾觉得凭借仁义礼智能够感化整个天下,可到如今才明白,想要改变这动荡的世道,前方的路依旧漫长。不过,孔子并未就此罢休,他始终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学说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可。

【三、远在秦国,法家思想开启强国之路】

在那遥远的西部,秦国地处偏远,远离中原,向来被当作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商鞅来到秦国后,看到此地着实落后,于是施行了一连串的变法举措,就此开启了秦国从弱小走向强盛的进程。

孔子未曾涉足秦国,这就为商鞅提供了发挥的余地。商鞅凭借严苛的法家理念对秦国进行整顿,开辟出了一条别样的强国之道。而秦国的君主也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乱世之中,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并不管用。唯有通过变法来使国家强大,才能够在这乱世之中谋求生存。

秦国地处西部的偏远山区,和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相距甚远。此地土地贫瘠,民众虽说民风质朴,可也显得愚昧和滞后。秦王深感自身实力微弱,在这乱世之中难以立足。正巧法家门徒商鞅前来劝说,秦王便接纳了商鞅的主张,推行了一连串的变革举措。

商鞅主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桑,推行占田制以推动农业发展。他要求官吏日夜不停,勤恳办公。同时,他大力整治奢靡风气,倡导节约简朴之风。在军事方面,他组建常备军,并延长服役期限。这一系列的变法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虽说商鞅的手段有些狠辣,拿锥刺人来代替鞭笞,可他的变法着实称得上是千古奇举。要是那时的秦国被儒家思想给浸染了,恐怕很难出现像商鞅这样时断时续的变法和发展。那样的话,秦国就会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到最后免不了被吞并的结局。

【四、山东诸侯覆灭,孔子学说实非根本】

后来,秦国把天下给统一了,将山东的那些诸侯国逐个给吞并了。这时候有人就提出疑问了,说这是孔子的思想没传到那些地方才造成的。但实际上呢,孔子去过的那些诸侯国灭亡了,这和他的学说没多大关联。

其实啊,山东的那些诸侯国那叫一个昏庸没本事,政治方面也是乌漆嘛黑的,搞得老百姓都没个安稳地方待,到处流浪。可秦国就不一样了,那是老百姓都拥护的地方,国家的实力也是一天比一天强。统一六国这事儿,那是历代秦国君主努力奋斗、精心治理积累下来的成果,可不是单单因为没有孔子的那套学说才做到的。

山东的那些诸侯国走向覆灭,这跟孔子去没去过没啥太大关联。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国君昏庸无道,政治方面乌烟瘴气,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拿鲁国来说吧,那可是孔子的老家,但照样快要玩儿为啥呢?就因为国君没啥本事,政务处理得拖拖拉拉,老百姓们那是牢骚满腹啊!

相较而言,秦国的历代君王皆勤奋努力,精心治理国家,推行了一连串的政策来变革增强国力。由此积累下来的国力,要比山东的诸侯国强大许多。不得不说,秦国能够将六国统一,重点就在于其自身具备强大的实力。就算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远比东方的诸侯国更为强盛。

所以啊,不能单单把秦国崛起的缘由,说成是孔子的思想没传到那儿去。山东那些诸侯国的灭亡,从根本上讲是他们自己施政混乱造成的,和孔子去没去过没啥太大关联。秦国能统一六国,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结局。

【五、秦国崛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总的来讲,孔子和秦国崛起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间隔。咱可不能觉着孔子没到过秦国,就认定他的思想传播是秦国能够崛起的关键原因。另外,商鞅变法所做出的贡献,那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给后世培育出了众多人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商鞅凭借法家思想对秦国进行变革,让秦国从弱小变得强大,踏上了实现统一大业的征程。这两人都对历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堪称争霸的先行者,造就了双赢的局面。

这么说吧,孔子出现和秦国崛起,谁先谁后这事儿没那么要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两者都在改变着那个时代,书写着那段历史。非要争个谁的功劳大谁的过错多,没啥意义。倒不如消除分歧,广泛吸收接纳,这样才能共同创造出辉煌成就呢。

在秦国走向强盛的历程中,商鞅的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法家理念融入到秦国的变革之中,让原本的一个小国家渐渐变得强大起来。要是没有商鞅率先推行变法,单靠秦国自己去发展,想在战国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崭露头角,那可真是难上加难啊。

【结语】

商鞅所制定的占田制以及兴修水利等政策,为秦国农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推行的军事变革,让秦国军队的实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他还实施简政放权的举措,提升了执政的效率。不得不说,倘若没有商鞅变法奠定基础,仅依靠秦王室自身的积攒,秦国想要逆天崛起并最终一统六国,那是极为困难的。

咱可不能光觉着孔子的影响大,就小瞧了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做出的贡献。这俩在不一样的方面都促进了历史的前行。咱得正确看待历史,从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里发现智慧和进步,这才是咱该有的胸怀呢。

0 阅读:17
墨海飘香醉人间

墨海飘香醉人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