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心、独立、自由、时尚……这些词如果与一位87岁的奶奶放一起,你是不是会诧异?
但是在它们后面加个名字“吴彦姝”,只怕你马上会莞尔一笑,而且你可能还会加上诸如“优雅”“可爱”等词。
鲁豫称赞吴彦姝活出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跨越年龄和性别,值得被所有人看见。
1、“就为自己活着”提起青春,我们马上会想到鲜衣怒马,豆蔻年华。
即便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人们把三四十岁定义为青年的今天,青春这个词似乎仍与老年人无缘。
然而,吴彦姝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一种超越年龄的独特魅力。
尽管她的脸上皱纹细密,但你就是在她身上寻觅不到一丝暮气。而且,神奇的是,她的皱纹竟给她平添了更多的优雅与美丽。
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此言极是。
吴彦姝在演讲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既然我的激情和梦想还在,我想我的青春也仍然在。”
吴彦姝的皱纹告诉我们,青春与美丽,跟容貌并不能划等号。
这对于身陷容貌焦虑之中的你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有的人打瘦脸针,要切眉隆鼻隆胸,在脸上身上大动刀斧;有的人为了减肥,切掉一部分肠胃也在所不惜;有的人不能悦纳自己,反而急于取悦别人。
我们称岁月为杀猪刀,是因为我们惧怕变老。这份不自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注定无法优雅从容。
在视皱纹如仇雠的时代,吴彦姝却说:皱纹对我来说是一种礼物,皱纹组成了我人生的故事。她轻声缓步,从容不迫地行走在衣香鬓影的娱乐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吴彦姝的美更在于一种打破了常规的活法。
似乎在公众的认知中,老年人往往与安逸稳定、颐养天年的生活挂勾。吴彦姝却生活得很另类。
她不认同子孙绕膝的生活方式,跟女儿和外孙各住各的,独居12年。谁也别影响谁。互相想了就聚,开开心心地一起玩,平时就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她独自去剧组,自己订票,甚至发烧40℃都一个人打车去医院。
“我喜欢老年人自己独立,不要什么都依靠年轻人。”
● 来源:《鲁豫有约一日行》
“谁说到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啊,我84岁了,我爱演戏爱吃冰激凌,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就为自己活着。84岁,你也可以去旅游,可以自己打篮球,开开心心地去过好每一天。”
这种自由和独立,令人深思。而这种对于子女的放手,不干预,亦值得每一个父母反思。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独居,这两个标签往往会引发人的不适。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年龄的老人似乎必须有子女照顾才像样子。否则,这种生活往往让人同情。
可是,你看吴彦姝的生活,你的眼中只有艳羡。她与时间对抗,她说年老之后也不孤独,只要耳朵还能听得见,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是痴呆的。
不拍戏的日子里,她看电影,散步,插花、 打篮球……活得丰富多采。每天三件事雷打不动:平板撑一分钟,小燕飞一分钟,行走6000步。
她爱玩娃娃,给娃娃织毛衣,常常带着一个名叫“小开心”的布偶娃娃,到餐厅吃饭,甚至带上飞机去台湾。
她敢做任何想做的事。对于生活,她充满了好奇心。在拍戏时,她跟年轻演员学习他们的语言。她在84岁的时候,要去学开车。
拍《北京遇上西雅图2》时,从没出过国、看不懂英语的她一个人来到了国外。从加拿大到美国转机时,她先在飞机上请别人帮自己写好了几句英文,用中文标注读音。到了机场,她就一句一句地照着念,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来拍戏的。
她敢一个人到饭店吃饭,用手机翻译软件,告诉服务员“我要吃鱼”。到处溜达时,每经过一个拐弯,她就用手机拍下来,以防迷路。
她打破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偏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我应该”,而是“我想要”。
她说:“一辈子就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动手,不要等着别人来给。人要为自己活着,别对自己失望,也别让瞧不起我们的人得意。”
2、“你怕什么?去做就好了”在吴彦姝身上体现出的松弛感也是引发热议的话题。
对于挫折,对于衰老,甚至对于死亡,吴彦姝都表现出了一种顺其自然的达观。这种达观,让凡是与她相处的人都觉得松驰,如沐春风。
两度陪跑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在别人为她遗憾时,她笑着说:“我是叫做‘连庄提名二次落马’,没有遗憾。我看过别人的戏,她上去,我心服口服。冠军只有一个,谁上都很好。谁上都可以。这心态要平衡,你希望别人好,说明你自己很好。”
● 吴彦姝做客《鲁豫有约一日行》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里这样写道:在有限游戏中,胜者为王,参与者关注的是胜负和结果,而在无限游戏者眼中,人生就像一场不会结束的游戏,你才是主角,规则自己定。无限游戏不是短暂的冲刺,而是悠长的旅程,参与者每一步都是在探索与领悟。
吴彦姝就是这样一个视人生为无限游戏的人,所以她不会为一时的得与失而焦虑痛苦,她更关注的是享受创造的过程。所以她注定会走得更为长远。
2017年她凭借电影《搬迁》拿到了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2022年,在她84岁的时候,她主演《妈妈!》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和明斯克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 2022年,凭借《妈妈!》,吴彦姝荣获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
当被别人问如何看待成名时,她淡然地说:“我成名了吗?我只知道我是演员,我现在还有戏演,还有导演用我,我就最满足了。”
她赞赏年轻人,一直在向年轻人学习他们的语言,甚至认为自己的台词拖沓。她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她演戏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不是为了出更大的名,而是源自于热爱。也正是这份达观和热爱,使她不患得患失,而是得意默然,失意泰然。
对于日渐老去,她坦然接纳。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她一方面在积极锻练身体,另一方面则毫不畏惧岁月的流逝。
面对死亡,她没有一丝焦虑和恐慌。谈及她的丈夫和父母的相继辞世,她说:“我妈妈去世了,那是她到了那个年龄。我的先生是七十多岁(走的),当时因为他肺气肿,最后的时候,医院要用电击,我和我女儿一块制止的,再活一两个月他遭罪。就是我对这些都有自己很坦然的看法,撕心裂肺地哭,他们也活不过来,赶快把他们的事情处理好了,然后投入自己的工作。”
“生命是看质量,而不是看长度……”丈夫离世后,她在追悼会上摆上了丈夫喜欢的红玫瑰。
“人必然要有一死。你怕什么?去做就好了。死就死了嘛,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她坦然地说。
这种随时可死,步步向生的态度,让她松驰有度,洒脱大气。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其一中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境界,达观的吴彦姝做到了。
3、“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吴彦姝是话剧演员、导演,与话剧打了一辈子交道,直至2003年退休。
● 吴彦姝在话剧《刘胡兰》中饰演刘胡兰
2010年,72岁的吴彦姝以“新人演员”身份参演了都市剧《手机》,正式进入演艺圈。如今,14年过去,吴彦姝已参演了50多部影视剧作。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她把“少女心奶奶”演得灵动活泼;在《流金岁月》里,她再现了旧时代大家闺秀南孙奶奶的高贵与优雅;而在《妈妈!》中,吴彦姝饰演一位悉心照料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的伟大母亲。
虽然她塑造的一个个形象都是老太太,但是却绝不雷同。她们或慈祥,或正直,或淡定,或高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电影《妈妈!》
为了不让人物扁平化,无论在哪场戏里,她都极为认真地揣摩人物的性格。念台词要念30到50遍,不完全是为了记忆,是要体会一遍一遍内在含义的不同。每演一部戏,她都会提前和导演沟通,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创造角色。
“我在演每一场戏时,都是想方设法,让角色在这一段戏里没有白来。否则的话,(如果)我演80岁的老太太都一样,那难看死了!”她认为“没有小角色”,所有的角色都需要认真去演,哪怕只有一场戏、一句话,也要想办法让角色出彩,为整个戏添彩。
● 电影《相亲相爱》
14年演50多部戏,这意味着每年要演三四部。她坦言常年在剧组间奔波,最长的休息时间也不过十几天而已。而拍摄时工作到凌晨更是常态。
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拼命地演戏时,她说:“忙起来才快乐”。“只要还有角色给我演,我就很开心。”
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对表演艺术的无限热爱。
“表演,让我的生命变得完整而丰富。”吴彦姝曾这样说,“我要把毕生都献给表演事业,只要我还能站在舞台上,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个角色都演好。”
心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诸如“内啡肽”,诸如“心流”,都对“为什么奋斗的人生才快乐”做出了回答。
因为只有我们为所爱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时,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攀登到马斯洛所说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顶级——“自我实现”。
通过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塑造,吴彦姝体验到了更多的活法。她极大地拓展了生命的宽度。而沉浸在不断的创造中的她,也真正地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如今,87岁的“国民奶奶”,还在忙着拍戏,从来没有过职业倦怠感。她说: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尤其是女性。
电影《普罗斯旺的夏天》中有句台词:“人们说巴黎不可思议,时光飞逝,我不想要时光飞逝,我想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过。”
纵观人的一生,有的人只活了一天或几天,余生都是这短暂时光的重复。他们站在岁月的路口向前望,一览无余。而吴彦姝们,则在短暂的生命中活了无数辈子。
那么,聪明的你,如何面对往后余生呢?文/黄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