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挂满川
秦巴山像一部平摊着的大书,连绵的山川是其翻不完的书页,汉江边的凤堰梯田,则像一首立体又灵动的诗篇。
怀着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的好奇,我们从漩涡镇离开汉江,一头扎进深山大沟,仰头寻找梯田。十几年前,我曾到过紫鹊界,从公路边一层层下去,看过深沟里的梯田。去年五一节,驱车行进在宜君的梯田里,看缓坡上的庄稼像指纹一样团起。凤凰山挺立在江北,午后的阳光从山顶滑下,在身后怂恿着我们。拐来拐去的山路边,秋收后的坝子田,东一片,西一片。一口气跑到吴家花屋前,站在坡坎边,四处急切张望,坡上坡下都是一些略显干燥的台地。
一位中年男子骑着三轮车经过,告诉我们,凤堰梯田大着咧,站到太平寨的山头才能看全,但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庄稼撂倒了,现在没啥看头。
我抬头看了一下高处,却从一尺宽的田埂上,走下坡坎,走进开裂的稻田里。错过了春天的水色,感受不到夏日的生机,却可以看到它骨子里的真实。石头堆起的大山,在岁月里风化了表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才有了杂花生树,满目苍翠。人口密集的山沟,先民们向山要地,在坡面上种庄稼。这些庄稼只能靠天吃饭,难以填饱肚子,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在一些不适宜的地方,国家鼓励退耕还林,让一些人家搬出深山,进行集中安置。这个山沟却因这片梯田,有着连片的屋舍,聚着热闹的人气。
脱粒后的稻草放在田埂上,稻茬一簇一簇留在地里,粗壮有力。耕种了几百年的坡田,有着林下土的肥沃,矿物质的营养,还有高坡上的光照,和大温差的优势。可是,要把这些容易流失的泥土,一层层圈起来,谈何容易。我站在一级梯田前,看到了田埂下的石头,多是斗大的块头,有的甚至直接从山体上长出。如果说,泥土是庄稼的怀抱,这些石头则是梯田的骨胳。没有它们的支撑,坡上冲下的大水,很容易就把表面的泥土冲到沟里。聪明又勤劳的先人们,把坡地上的石头收集起来,随坡就势,垒成石墙,或高或低,形成局部的等高,再把泥土铺平,就又收获了一分半亩的田地。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没有,12000亩的梯田里,这样的田埂有几万米长;也不知道能不能测算出,这些田埂下埋着的石头有多少万吨;更不敢想象,这些石头累弯了多少人的腰。
顺着这些田埂,我看到了上下连通的水渠,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泉水,兀自汩汩细流。稻田离不开水,没有抽水上山的条件,先民们发明了让水逐层下坡的网络。汉江来的水雾,被山顶的森林留住,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从空中送来充沛的雨水。森林涵养的地表水,从高到低往下渗透;四条神奇的山泉,像潜龙一样常年不竭。先民们与水打了几百年的交道,熟悉这山这水的一切,在山窝里、开阔处,或者有泉水冒出的地方,高高低低,修建了一连串的水池,把宝贵的水源蓄集起来,再通过或大或小的沟渠,像血管一样自流到梯田的全身。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像都江堰的那个鱼嘴一样,不动声色地解决了问题。9月里,与凤堰梯田同时入选该遗产项目的还有重庆秀山的巨丰堰。半年前,实地察看时,我也觉得它平淡无奇。大智多无奇,天人合一的杰作,常常像老百姓的日子一样朴实。这套人与自然联手形成的灌溉系统,保障了上万亩的稻田生产,维护了小区域的生态平衡。
田埂边,毛豆、辣椒、红薯,把根扎在泥土里,抓紧最后的成熟。一爪一爪的毛豆,悄然藏在叶子下;干红的辣椒,则骄傲地眨着眼睛;拉蔓的红薯叶下,不知结着多大的宝。从石头缝里造田抢种的山民,最珍惜土地,他们的房前屋后,每一丁点的地方都不会闲着。这种情形,在陕北高原上也经常可见,会让关中那些把大片土地撂荒的农民感到汗颜。千百年来,像吴家这样的移民,相信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土地,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吴家花屋在阳光下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也在承载着接序奋斗的精神密码。
我们赶到太平寨,在一位吴师傅的引导下登上山坡。刚刚还需要仰望的大山,已经匍匐在脚下。南向的坡面上,梯田像云纹一样舒展开来。秋闲的土地,像飞起黄色的飘带。绿色的田埂,像草龙一样在土地里蜿蜒。一层一层,字里行间,牵引着我的目光;一波一弯,如诗如歌,放飞着我的想象。我从白菜芯里的一只蚂蚁,秒变成空中的一只飞鸟。想飞到春天里,看层层梯田如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想飞到夏日里,看层层稻苗如绿韭,与山顶的大树一起比着个。我还想飞到向阳人家的院子,看看他们的收获,听听他们的喜悦。
太阳西沉,空中有了一抹微黄,四下有了一些醉意,特像我心中劳动者的秋天。秋山如妆,深绿的丛林中,树叶有的已经泛白,有的正在转黄,猛然还有一棵树全身通红,像翩翩欲飞的火凤凰。烟岚初起,天色凝重,我忽然想就这么静静地站在山头,变成一粒尘埃,沉在让人感到踏实的这个角落。
夜幕笼罩了一切,我没有出门寻找星星,而在桌前听朱支书像大山一样深沉的心声。梯田传到我们这一代,充满了机遇,前来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空房子都可以兴办农家乐。另一方面,挣到了轻省钱的人们,不再愿意再上田出力流汗了。这样的坡地,不适合机械生产,严重依赖着人力畜力。我觉得,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它能有更高的产出,给老百姓带来更高的回报。他略带沉重的神情,忽然开朗了,笑着说,听说城里有人吃一斤上千块的进口大米,我们这里的富硒大米,纯绿色,无公害,绝不亚于那些进口货。我们还可以尝试着种点别的,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块田,在新时代长出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