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听说过“烧钱”吗?见过真烧钱吗?
宁夏贺兰山,一座蕴藏着巨量财富的宝山,却正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烧钱”——煤层自燃。
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真实存在的“人间炼狱”,每年烧掉的,是上亿吨优质煤炭,是将近10亿元的真金白银,那为何没有把火灭掉呢?
信源:经参调查|年烧损优质煤百万吨 贺兰山煤层自燃“百年顽疾”待解 经济参考 2024-06-06
财富与伤疤
贺兰山这片土地,不仅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更深藏着令人艳羡的地下宝藏——煤炭。
据勘探数据表明,贺兰山煤田地层分布面积广至 19259 平方公里,探明储量多达 24 亿吨,且未含那些尚未探明的潜在储量。
更让人惊叹的是,贺兰山煤炭并非普通的“黑石头”,而是以低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精煤回收率等优良品质著称,享有“太西乌金”、“煤中之王”的美誉。
毫不夸张地说,贺兰山煤炭,是我国能源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这颗明珠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煤层自燃。
自清朝时期起,即大约300多年前,贺兰山的部分煤层便开始了自燃现象,熊熊烈火在地下持续蔓延,直至今日仍未熄灭。
每年至少有上亿吨的优质煤炭因自燃而白白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每年都有一个小型煤矿在地下彻底消失。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煤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将为多少家庭带来光明和温暖,为多少企业提供动力和支持!
然而,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那些珍贵资源,竟悄无声息地化作灰烬,变为一缕缕刺鼻浓烟,在贺兰山的上空飘散。
火魔的诞生
煤层自燃,并非贺兰山独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煤矿都存在自燃的风险,煤炭本身具有自燃性,其主要成分是碳,与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
在地下深处,由于空气流通不畅,热量难以散发,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煤炭的燃点,从而引发自燃。
贺兰山煤层的地质结构,也为自燃埋下了伏笔,贺兰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厚度不均,且多裂隙,这使得煤层更容易与空气接触,增加自燃的风险。
贺兰山煤层容量小、表面积大又疏松多孔,正因这些特性,它更易氧化与自燃,就像干燥木柴,有点火星便能使之燃烧。
然而,如果仅仅是自然因素,贺兰山煤层自燃的规模或许不会如此巨,人为因素,才是这场“火灾”的真正推手。
早在300多年前的清朝时期,贺兰山煤矿就已经开始被开采,由于当时的开采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留下了大量废弃的矿井和巷道。
这些废弃的矿井和巷道,就像一个个通风口,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下煤层,为自燃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同时一些不规范的开采活动,例如露天开采、爆破作业等,也会破坏煤层结构,增加煤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剧自燃风险。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人为的疏忽和失误,也直接导致了煤层自燃。例如,矿工在井下取暖时,未及时熄灭明火;在地面使用明火时,未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可能引发一场难以控制的“地下火灾”,可以说,贺兰山煤层自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自然点燃了第一把火,而人类的活动,则不断地为这把火添柴加薪,最终酿成了这场持续数百年的“燃烧悲剧”。
治理挑战重重
面对熊熊燃烧的贺兰山煤层,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把它扑灭呢?答案很简单:灭不了。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推脱之词,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无奈之举。
贺兰山煤层自燃的治理,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挑战,煤层深处的燃烧难以控制,传统的灭火方式,例如用水浇灭,对煤层自燃根本不起作用。
煤层燃烧的温度极高,水浇上去会瞬间蒸发,不仅无法降低煤层温度,反而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一步加剧燃烧。
使用水灭火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参与灭火的消防人员构成生命威胁,同时,干粉灭火等其他灭火方式也因难以触及煤层深处而无法有效实施。
而且治理需要高技术和高投入。贺兰山煤层深埋地下,燃烧区域复杂多变,要有效地控制和扑灭地下火灾,需要先进的探测技术、精密的控制技术和高效的灭火技术。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治理煤层自燃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隔离带、灌浆封堵等,这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自燃引发的环境污染决不可小觑,煤层燃烧会生成众多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还会产生大量烟尘与粉尘。
这些污染物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此外,煤层自燃还会导致地表塌陷、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因此贺兰山附近的居民,常常不敢开窗,因为一开窗就会一脸煤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这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笔者认为
贺兰山煤层自燃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建设美丽的中国,才能让子孙后代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