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虎毒不食子,唐玄宗李隆基却在一天之内赐死三个亲生儿子。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瑶、琚皆好学,有才识,死不以罪,人皆惜之。
公元737年四月的一天,唐玄宗派宦官宣读诏书,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把女婿薛锈流放于广西,不久,将李瑛、李瑶、李琚在城东驿赐死,将薛锈在蓝田赐死。
李瑶、李琚都是喜欢学习有才能的人,民间都认为他们是被冤枉,觉得很可惜。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赵丽妃,唐玄宗是在712年登基称帝的,在715年就封李瑛为太子,截止到737年杀李瑛,李瑛在太子之位上待了22年,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太子。
鄂王李瑶是唐玄宗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皇甫德仪,李瑛之母赵丽妃、李瑶之母亲皇甫德仪、李琚之母刘才人都曾经是唐玄宗的宠妃,只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武惠妃而失宠。
光王李琚是唐玄宗的第八个儿子,母亲是刘才人。
一代明君唐玄宗,为何要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还一次性连续杀三个?
唐玄宗李隆基
一、武惠妃的陷害。唐玄宗杀三个儿子,第一个原因就是武惠妃的陷害。
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武攸止的女儿,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两人还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不过武家与李家联姻,在唐朝司空见惯。
开元年中,唐玄宗特别宠武惠妃,为后官之冠,武惠妃为唐玄宗生下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唐玄宗爱乌及乌,还加封武惠妃的母亲和弟弟。
唐玄宗一度想加封武惠妃为皇后,但由于武家曾有人擅权乱政,再加上唐玄宗所立太子李瑛不是武惠妃所生,因此大臣反对立武惠妃为皇后。
武惠妃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依仗唐玄宗的宠爱,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诋毁太子李瑛,只要扳倒太子,武惠妃就有希望让唐玄宗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李瑁的妃子就是杨玉环,这是后话。
武惠妃之所以不顾一切的诋毁太子李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偷窥太子之位,其次就是争宠。
除了诋毁李瑛之外,武惠妃还诋毁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为他们的母亲与武惠妃存在争宠关系,武惠妃怨恨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因此连带诋毁她们的儿子。
武惠妃
武惠妃一面让自己的女婿杨洄控诉李瑛、李瑶、李琚的过失,一面自己亲自在唐玄宗面前哭诉,武惠妃诋毁太子的理由是:
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太子李瑛结党,准备害我(指武惠妃)母子,并且对皇帝心生不满。
正值唐玄宗宠信武惠妃,听说这话后勃然大怒,准备废黜太子。
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力劝玄宗,引用晋献公听骊姬的谗言杀太子申生、汉武帝轻信江弃之言害死太子刘据、隋文帝听独孤皇后之言废太子杨勇立隋炀帝而导致隋朝灭亡的例子来说服唐玄宗。
武惠妃为了达到目的,还派人拉拢宰相张九龄,但张九龄不为所动,还把这事上报给唐玄宗,于是唐玄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要不是宰相张九龄,太子李瑛很有可能提前几年被杀。
二、李林甫的陷害。由于宰相张九龄力保太子李瑛,唐玄宗就没有对太子下手,武惠妃也没有办法废除太子,因此张九龄被武惠妃等人怨恨。
李林甫
很快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公元737年,张九龄因为阻挡唐玄宗用人及推荐人才不当,被罢免宰相,外放荆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而李林甫则被唐玄宗提拔为宰相。
这一事件被视为唐玄宗政治败坏的开始,开元之治的盛世止于张九龄罢相,此后的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
《旧唐书·李林甫传》:玄宗终用林甫之言,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太子妃兄驸马都尉薛锈长流瀼州,死于故驿,人谓之“三庶”,闻者冤之。
张九龄被罢免宰相后,武惠妃觉得机会来了,又开始陷害太子李瑛等三人,而宰相李林甫则站在武惠妃这边帮助打压太子,则成太子被废的关键原因。
武惠妃为了扳倒太子,想了个办法,谎称宫中有盗贼,私下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驸马薛锈入宫,太子等人披甲入宫后,武惠妃又说太子等人谋反。
要知道宫中是不允许披甲进入的,这是非常敏感的,从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初登帝位时,唐朝宫中发生多次政变,唐玄宗本人也是依靠数次政变上台的,明白此中的缘由。
当唐玄宗听说这事后,大怒,立即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驸马薛锈逮捕入监狱,之后,唐玄宗听从李林甫的建议,先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废为庶人,然后赐死。
太子之死,李林甫脱不了关系,他跟武惠妃是一伙的。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
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一个人,嘴上说得好听,其实内心很可怕,李林甫为了上位,选择支持武惠妃,并通过宦官对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李瑁,武惠妃非常感激,暗中帮助李林甫上位,李林甫成为宰相,武惠妃是有帮助的。
太子李瑛
李林甫建议唐玄宗杀太子,一方面是为了讨好武惠妃,另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唐玄宗,这就涉及到唐朝的政治传统与宫廷政变。
三、唐玄宗的考虑。早年的唐玄宗,英明有谋略,他就是依靠政变上台的,因此对于皇权格外关注,绝不允许任何人染指最高权力,包括自己的儿子。
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逼父亲李渊让位。
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被废黜为庶人,唐太宗另立李治为太子。
武则天时期,五位宰相联合太子李显,废除了武则天的帝位,复辟唐朝。
唐中宗暴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协助李旦复辟为唐睿宗。
唐睿宗禅让帝位给唐玄宗时,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同党。
直到先天政变之后,唐玄宗才彻底掌控政权,由此开始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唐玄宗对于宫廷政变是非常熟悉的,这些政变其实都是血肉至亲之间的争权夺利。
皇室无亲情,这话在历朝历代都是成立的,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父子、兄弟相残屡见不鲜。
唐玄宗虽然当了几十年皇帝,但一直防范太子,对太子进行打压,严禁太子结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稳定,唐玄宗不惜一天之内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
唐玄宗一直打压太子一党
虎毒虽然不食子,但唐玄宗有30个儿子,他根本不在乎杀三个,杀三个反而能杀鸡骇猴。
当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等人时,以唐玄宗的智商,他会不知道这是陷害吗?他当然知道,只不过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不惜杀三个儿子。
这样说有证据吗?
当然有。看看后来的太子李亨就知道了。
《旧唐书·李林甫传》:会正月望夜,皇太子出游,与坚相见,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林甫自以始谋不佐皇太子,虑为后患,故屡起大狱以危之。
李瑛被杀后,李林甫推荐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却另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认为自己在立太子一事没有功劳,担心日后会受到排斥,于是开始构陷太子李亨。
李林甫借李亨与太子妃之兄韦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相见的机会,上告唐玄宗,说太子结党,并准备谋反称帝。
李林甫的做法戳中了唐玄宗的痛处,唐玄宗最在乎的就是这个,于是唐玄宗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
李林甫作为宰相,在这一案件中扩大打击面,肆意针对李亨,而唐玄宗作为皇帝,则冷眼旁观,也可以说是纵容李林甫这么做,因为李林甫不断打压太子李亨,唐玄宗的地位就越巩固。
不久,李林甫再次发动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李亨有个妃子叫杜良娣,其父杜有邻与女女婿柳勣不和,女婿诬告岳父结党东宫,图谋不轨,这一案件就闹大了。
李亨
李林甫作为宰相参与审理此案,最后杜良娣被废为庶人,杜有邻、柳勣都被活活打死,不少地方官也受到牵连,连之前的韦坚、皇甫惟明也被赐死,李林甫一个劲地想把祸水引到太子李亨身上,这一案件牵涉甚广,打击面过多,导致李亨担惊受怕。
直到752年李林甫病逝,这件案子还没有结束,李亨才叹了一口气,以为自己将来会过好过一点,没想到上任的宰相杨国忠跟李林甫一个样,继续打压太子李亨。
为什么宰相争先恐后要打压太子?
根本原因就是唐玄宗在幕后纵容这一事件,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宰相敢打压太子,没有当前皇帝的支持是不敢想的。
在宰相打压太子的过程中,唐玄宗时时冷眼旁观,维持着双方权势的平衡,他既不想再次换掉太子,也不希望宰相停止打压太子,就希望维持这一局面,这才是唐玄宗真正的政治意图。
至于一日杀三子,就是杀鸡骇猴,给自己儿子看的,甚至是给未来的太子看的,唐玄宗不是昏庸狠毒,也不是为色所迷,沉迷于武惠妃,他是有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他能保证自己帝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