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
有人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由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串联起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在历次战争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将领,如中国的白起,李牧,韩信,霍去病,关羽,岳飞等,外国的汉尼拔(迦太基统帅,不是那个吸血鬼),西庇阿,阿拉提,萨拉丁,查理大帝等。如果要在其中选出佼佼者,我想一定少不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 ),马其顿王国国王,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其他三人为汉尼拔、恺撒、拿破仑)。传说亚历山大是战神马尔斯转世,其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他也给予厚望,把全希腊甚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找来做他的启蒙老师。学习期间,他很喜爱长诗《伊利亚特》,尤其崇拜大英雄阿克琉斯和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前338年, 雅典和底比斯两大城邦结成了同盟,准备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世。腓力二世领导色萨利、伊庇鲁斯、埃托利亚、北福基斯、罗克里斯联军,与雅典、底比斯联军开战。他任命年仅十八岁的亚历山大为左翼总指挥,他面对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基佬部队——底比斯圣军,
这支诡异的军队由三百个相亲相爱的猛男组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人闻风丧胆。不过天才就是天才,管你直的还是弯的,不服就干。三百圣军在亚历山大亲自指挥打击下很快就覆灭了,共254人阵亡,只有46人被生擒。圣军一垮雅典人很快完蛋,马其顿联军大获全胜,重新称霸希腊。两年后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被重臣安提帕特推举为新国王,称亚历山大三世,现在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了。继位后他首先再次狠狠收拾了反复不定的雅典和底比斯,并彻底摧毁了后者,不久后发动了波澜壮阔的希波战争。战争过程很简单,马其顿大军基本就是平A过去,见谁灭谁。面对如狼似虎的马其顿人,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决定刚一把,在伊苏斯集合了50万大军,准备一举将其歼灭。而经过几次战役的马其顿士兵已不足四万,不到波斯人的十分之一,不过在亚历山大神奇的指挥下波斯人迅速溃败,还抓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女儿。
波斯王并不甘心失败,两年后终于集合了帝国全部力量,大约一百万军队(数量有异议,不过肯定很多),要同亚历山大决一死战,然而不行就是不行,结果同上一次一样,波斯人在数量不到己方十分之一的马其顿大军打击下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从此面积比马其顿大50倍的波斯帝国已是亚历山大的囊中之物。完全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并没有休息的打算,毕竟雄狮是不知疲惫的。前327年,他率军进入南亚次大陆,毫无悬念地击溃了印度国王波拉斯的军队,又利用印度各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很快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若不是因为士兵哗变,他完全可以征服整个印度,进而进军华夏。下面就分析一下假如亚历山大顺利拿下印度,挥师北上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以当时的条件,马其顿人肯定无法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只能北上至大夏(现阿富汗)通过瓦汗走廊到达中国。
秦国大军
亚历山大军队规模都不大,一般不超过5万人,如果真的攻打中国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因补给困难,长途跋涉后能剩下最多4万人,其中骑兵不到5000。他首先要面对的秦国正处秦惠王时期,经商鞅变法后已经强大到需要七雄中的五雄联合起来抗秦,国家沃野千里,战车五千乘,甲士百万,更有杀神白起坐镇,亚历山大想在强秦身上讨得便宜没有任何可能,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其余六国了。其实因为地理等原因,亚历山大来到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历史上还真发生过一次东西对决。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兵四万入侵波斯安息帝国,结果被安息统帅苏莱那击溃,克拉苏本人被处死,麾下第一军团却不知所踪。后来历史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第一军团有1000多人拼死冲出重围继续东进,逃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如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国家,这些英勇善战的罗马勇士便被其接纳,做了雇佣军。
据《汉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6年,西汉都护甘延寿率军攻打匈奴郅支城,发现该城采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还派出一支奇特的军队,摆出“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 阵”。学者这正是罗马军队独有的防守和进攻阵势,夹门鱼鳞阵是罗马军队经常采用的龟甲阵,因此当时匈奴人派出的是一支疑似古罗马军队。那么此战结果如何呢?《汉书》中记载汉军轻松大胜,“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也就是说威震欧洲的罗马军团在强汉军队面前根本没有抵抗力。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参考,西方吹得神乎其神的军队也就那么回事,可以说即使战神亚历山大真的入侵中国,在人数,补给,战术,武器装备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