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GDP,就像村里老王家那栋气派的大宅,远远看去,墙白瓦亮,院子里停着三辆车,喷泉正咕嘟咕嘟往外冒水。可站得久了,你会发现水流得有些不自然,草坪的边缘好像被匆忙修剪过。村里的阿张站在不远处嘟囔:“他家真有钱啊。”说完,又不自觉地皱了皱眉。
老王刚换的特斯拉,车头那标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村里只有他有电动车,显得特别不一样。特斯拉2022年卖了131万辆,均价5万美元,仅这个品牌,就给美国的GDP贡献了650亿美元。邻居阿李忍不住羡慕,也想给自己换辆车,可家里还有房贷压着,只能作罢。他打听过,老王买车的时候签了五年的贷款协议,每个月还1200块的利息。这事儿让阿李有点想不通:“账本上是算了五万,可他自己还没掏完钱,这算不算真实收入啊?”阿张不屑地摆摆手:“账本的事,咱小老百姓懂啥,美国人不都这么干嘛。”
不只是买车,老王家的消费习惯一直让人咂舌。他的花园每个月花3000块请园丁维护,草坪修得像高尔夫球场,连角落的花坛都一尘不染。村里的人都夸老王有品味,可没人说破,那些花草全是租来的,随时可以被拉走。美国的医疗系统也有点像这花园,看起来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但治病的账单能让人后背发凉。村头的李婶去年摔断了腿,在美国的女儿带她去医院,光手术费就花了1.5万美元。这种价格堆积起来,2022年,美国人的医疗支出达到4.3万亿美元,算下来人均1.3万。账本上的数字大得惊人,但背后的生活是什么滋味,只有交账单的人知道。
有人问老王,他的钱是从哪来的?他总是笑笑不答。其实村里人心里清楚,靠信用卡。2023年,美国居民负债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人均6万块。老王的家看着热闹,实际靠的是未来的钱撑着今天的生活。阿张偶尔会想:“借这么多钱,万一还不上怎么办?”可没多久,他自己又去银行申请了分期贷款。习惯就是这样,借钱过日子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美国人点外卖,披萨30块,配送费10块,这多出来的10块全算进GDP。账本数字涨得快,可钱从哪儿来,村里的人都不怎么关心。
这种模式就像气球,不断被吹大,账面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但总有一天会爆破。2008年,气球就破了一次。当时房贷泡沫崩了,银行收不回钱,整个村子都跟着陷入危机,GDP的数字一下从高峰摔了下来。可即便如此,老王还是挺了过来。他的底气,不是别的,而是村里人离不开他家的那口水井——美元。
老王家的水井,就是村里的命脉。沙特卖石油,用美元;阿张买化肥,也得先换美元;甚至村头的小贩买进口零件,都绕不开这口井。2023年,全球外汇储备中有58%是美元,这让老王可以随时打开水龙头,把流过的水变成他家的收入。阿李有一天喝醉了,站在老王家门口嚷嚷:“凭啥全村的交易都得用他家的水票?这不公平!”可村里人都知道,这口井已经存在太久了,谁都改不了规则。
有了这口井,老王的表弟华尔街,也变成了全村最会赚钱的人。华尔街不种田,他靠投资,把钱绕一圈,数字就变大了一倍。苹果公司是华尔街最成功的例子,2022年,市值突破了2.8万亿美元。村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是在邻村造的,可利润、品牌溢价,全都进了老王家的账本。阿张偶尔也琢磨:“苹果赚的钱,是不是靠我们买单?”但转念一想,这话说出来没意思,谁又不是呢?
老王家的金字塔看似坚不可摧,可村里人还是会偷偷议论:“他家还能撑多久?”塔的三层支柱里,第一层是美元这口水井,只要井水还在流,他家账本上的数字就能继续涨;第二层是金融和科技,这些靠着预期和包装,把未来的价值提前兑现成了今天的繁荣;第三层是居民消费,靠信用卡和贷款支撑着一片“热闹景象”。可每一层都不是完美的。水井的水正在被其他井抢走,比如人民币和欧元;华尔街的投资泡沫越吹越大,一旦破了,GDP的数字会瞬间缩水;居民负债的气球越鼓越满,戳破它的那根针,可能已经悄悄落在某个角落。
阿张走过老王家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看一眼。白墙、瓦顶、喷泉、草坪,哪一样都挑不出毛病。可他越看越觉得,这房子里藏着什么秘密,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正一点一点地拽着底座的砖头。他摇摇头,迈步离开,脚步却比平时沉了些许。村里的风轻轻吹过老王家的屋檐,带着点说不出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