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我们可以去说,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本身就是是本然整体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字,也不是永恒之名。
生命的本质,在于你往里边装了什么,而命运的秘诀在于你装入什么,它就承载什么。
想明白这点,一个人的远见和格局也就打开了。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很常。就像婆媳吵架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媳妇和婆婆每个人都很委屈,她说她一天到晚在忙碌却不被认可,她说她需要空间和尊重。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和观点不同。
但人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评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就很难再接受别人的想法和建议,甚至想要说服对方来接受自己的意见。
其实,那些不同的观点和道理恰恰是我们的思维盲区。要是在遇到争执的时候,不着急去辩解,不急着去论个对错,所有的争吵都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和察觉。
庄子讲过一个空船理论,大意是如果风吹着一艘空船向你撞过来,你本能的会躲避,而不会埋怨和斥责。但要是船夫驶着船向你撞过来,那你肯定会不依不饶,破口大骂。
庄子用这个道理想要告诉我们,人们会把客观事物当客观,但一遇到人的关系上,就会变得主观。
因为人们的情绪已经被关系所包围,眼里只能看见愤怒和委屈,只有自己的观点和感觉,而看不到事实,这也是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当我们卷入太多情绪时,就会对很多人和事进行评判,比如这个人是我喜欢的,那个人的性格是我所反感的,这个东西是好的,那个东西是坏的。
即便我们一见倾心的东西,等拥有的时间久了,感情腻了,也会觉得不再喜欢了。而当初那些特别厌恶的,时间久了好像也就慢慢能接受了。
你看,我们内心的尺子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随时评判着,于是就有了很多的不满,成见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去贴标签。
事实上,那些标签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随着我们的情绪“初一十五不一样”。并非是事物本质的好或坏,是在我们的好恶之下,随着自己的喜好度不断贴上了“好”或“坏”的标签。
这时,如果我们随着自己的感觉继续下去,只会蒙蔽自己,掩盖事实,慢慢扭曲事物的真相。而我们的理性思考也就慢慢淡化了,只剩下了情绪的裹挟。
我们都听说过“无中生有”,想想看,人生中的大部分烦恼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都是自己瞎猜出来的。
并不是所有你的感受都是真的,所有看到的都是事实,这是肉眼和感觉的错觉。我们看到的表面和潜在的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信息。
一个人,想有远见,首先要从别急着评价,别急着下结论开始。一急就错,一说就带着情绪,这样的状态下,不如不说。
遇事沉着,少说多听,这是远见;肉眼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天眼内存在的才是更辽阔的世界。一个人只有秉承初心,不断察觉内心之外的存在,才是从自心走向了大道。
能跳出自己的情绪,去内观自己,少去评价,多去厘清感觉和事实,只有客观理性下的人生,识别起来才更完整,才会更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