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是毫无疑问的艰苦行业,因此,在一线艰苦岗位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要解决人力问题,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掘和培养吃苦耐劳的人力资源,二是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减人,让机器设备承担艰苦工作。
这两个方面,各有各的优势,发掘和培养吃苦耐劳的人力资源,这个因为可以通过劳务承包的方式解决,因为没有大的固定资产投入,短期来看,成本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下降,因此中小规模的煤矿绝大多数会选择这种费效比较高的方式。

但是,对于国有大矿和大型的民营企业来说,必须要考虑长远利益,也就是必须要选择第二种解决方案,而且不仅仅是煤矿自主选择,无论是行管部门还是监管部门,都倡导和推动进行煤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因此,煤矿的智能化是一项刚需。
但是,煤矿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如果只有一种方案推广智能化,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轰轰烈烈的智能化改造者众,但智能化改造之后,持续依托智能化设备连续稳定生产的煤矿少的原因。

但煤矿的智能化是趋势,如同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煤矿都下力气实施智能化改造,并各自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
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煤矿生产,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其中很多煤矿已经达到了中级智能化水平,可以说,从大趋势上来讲,是非常符合当下生产力发展方向的。

但总有一些煤矿,在智能化建设上用心用力少,但在吹牛方面有一套,而且吹起牛来,完全不顾实际情况,造成了领导夸夸其谈吹牛,让员工为了不成熟的智能化建设买单的情形。
因为智能化改造已经完成了,因此,相应的人员被减少了,但实际上,智能化设备三天两头出故障,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往往会甩掉智能化系统,采用传统的控制模式进行生产,而减少的人员不可能补上,导致岗位上现留人员劳动强度增加的窘境。

新质生产力比重不断提升,煤矿想要继续在这个行业领域内高质量发展,智能化建设是必然之路,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能源获取渠道,虽然煤炭在能源、冶金领域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仍然不可取代。
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应该按照既定的规划计划持续搞下去,让煤矿这个艰苦行业不断降低艰苦比重,成为一个科技含量高,效益突出,福利待遇好的人人羡慕的优质行业,确保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千万千万不要演变成为了大跃进式的一阵风,只有这样,那些先期在智能化方面的资产投入,才能够转变成为切切实实的收益,让扎扎实实做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煤矿从中脱颖而出,就如同那句俗话说的,只有在退潮之后,才能看到到底是谁在裸泳。
那些在智能化建设中的吹牛者,迟早要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