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必知的5个自救方法

职场先锋号 2025-04-07 15:03:03

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事小张又开始抱怨最近的工作负担:“我从周一熬到周五,每天加班加点,就算偶尔偷个懒,也要提心吊胆生怕被领导发现。

今年这‘打工人’的日子,是不是干完这个月、下个月就能轻松了?”这种对工作的疲惫与不甘,是现代职场人的真实写照。

英国农民:早期的松弛生活与现代工厂制度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农民生活其实颇为松弛。

没有人会因为你没干满八小时就说你懒惰。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个现状。

农民们涌入城市,被贴上了“懒惰”的标签,似乎贫穷和道德堕落都与懒惰相关。

资本家抱怨工人奢侈、骄傲、懒散,只想赚够糊口的钱,而不是拼命多干活。

更有甚者,他们渴望商品价格高,这样才能逼迫劳工更勤奋,而高工资却被认为只会导向酗酒狂欢。

现代的“勤劳”不过是300多年来工业社会的一种规训。

我们大部分对工作的刻板印象,都源自这种规训。

如今,这种伦理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本质。

大卫·格雷伯:职场中的“狗屁工作”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他的书《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指出,我们的职场里其实充满了“狗屁工作”。

这些工作被他归结为五类:使别人看起来更有派头的助理、销售和公关、修补问题的职业、炫耀PPT业绩的研究和分配无意义任务的中层管理。

这些工作看似光鲜,却缺乏真正的意义。

这种“假工作”并不仅仅是无聊的问题,更是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人力资源。

大卫·格雷伯甚至提出,我们中有很多人都在做着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而让人惊讶的是,许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甚至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有意义。

也许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听听看理想的节目,那里有许多人在讨论996、阶层压迫、性别关怀这些问题,能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角。

桦泽紫苑: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

提到工作让人筋疲力尽,不只是任务本身,很多时候更是因为人际关系。

精神科医生桦泽紫苑在《人生烦恼咨询室》中提到,职场中搞好关系其实并不是必须的。

他认为,建立职场亲密关系反而容易导致内耗。

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迎合同事,不如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保持必要的沟通。

如果你觉得某个同事难以相处,不必硬着头皮去讨好他,可以在心理上将对方归类为“普通”,不为这些关系耗费过多的情绪和精力。

实际操作中,做好本职工作并没有问题,但在重要时刻体现合作精神,还是颇为重要的。

职场毕竟是一个舞台,我们需要在里面既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时刻与其他角色互动,找好平衡点。

卡尔·马克思:工作剥削与创造者的觉醒

马克思的批判是最深刻的,他不仅批判企业、货币、资本这些市场经济基础条件,更不认同工作所呈现的意识形态。

在他看来,“打工人”一说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原本就应该是“创造者”,而不是工具人。

马克思认为,打工人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一切劳动成果都为企业所有。

当我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结果就是变得越来越像机器,逐渐失去作为人的意义。

对此,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工作时间控制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剩下的时间用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真正“活着”。

大原扁理:“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大原扁理这位作家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提出完全不同于大多数人对工作的看法。

在他的心态里,不必为了房东和老板而活,可以选择一种工作少、欲望少的生活。

大原的哲学是,住在郊区而不是昂贵的市中心,在家做饭而不是外出就餐,自己动手理发而不是跑去理发店。

如果每周只工作两天,休息五天,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的真正幸福感。

他呼吁人们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努力工作一定会获得自由”的幻想,而是通过减少工作量和生活欲望,让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

结尾:

从15世纪英国农民的松弛生活,到现代社会的职场焦虑,再到对工作本质的反思,我们努力生活着,试图找到平衡点。

工作的目的不应该是摧毁我们的激情和自我,而是成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逃离工作的束缚,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减少被工作的负面影响。

试着用更多的时间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迫接受既定的生活模式。

毕竟,生活的意义远不止工作。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也欢迎分享你的想法。

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要让它成为生活的全部。

让我们用智慧和勇气,逐渐寻找并坚持属于自己的那片“自由天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