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难防治,病害防治有手段,有效治理

童话八音盒 2025-02-17 10:27:36

水稻病害难防治,病害防治有手段,有效治理

在水稻的世界里,病害就像是一群潜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可能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威胁。水稻,作为全球众多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它的健康与否关系着粮食安全这个重大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1.5亿公顷的土地种植水稻,其中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在一些病害高发区域,损失率可能高达20% - 30%。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繁多。稻瘟病是最令人头疼的病害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从热带到亚热带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在我国,稻瘟病的发病面积每年都相当可观。这种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患病的水稻叶片上会出现灰色的病斑,这些病斑起初只是小小的斑点,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会逐渐扩大,形状不规则,最后像一片片被火烧过的焦叶。茎秆感染稻瘟病后,会变得脆弱,容易倒伏,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阵微风就可能使其东倒西歪。穗部的发病更是毁灭性的,大量的稻穗会因为稻瘟病而无法正常结实,导致产量锐减。

还有白叶枯病,它也是全球性的病害。在我国南方的水稻产区,白叶枯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忽视。这种病害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被白叶枯病侵袭的水稻,叶片会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黄白色或者淡黄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迅速蔓延,最终整个叶片都会枯死,像是被抽干了生命的绿色植物。与健康的水稻相比,患病的水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健康水稻株高能够达到1.5米左右,而受白叶枯病严重影响的水稻,株高可能只有1米左右,而且叶片数量也会减少很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有效防治措施的水稻,生长态势截然不同。在那些采用了科学防治手段的稻田里,水稻郁郁葱葱,叶片呈现出那种充满生机的翠绿色,株高适中,穗部饱满。以某块采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稻田为例,正常年份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而在没有科学防治措施之前,亩产仅仅只有800斤上下。

对于这些水稻病害的防治,有着多种手段。农业防治是基础环节。合理的作物布局就很关键,水旱轮作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据实验数据显示,连续多年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田,稻瘟病的发病几率能降低15% - 20%。选择抗病品种也是农业防治的有力措施。例如,一些新培育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具有高抗性,其接种稻瘟病病菌后,发病面积仅占正常水稻种植面积的5%左右。科学的田间管理也不可或缺,比如合理密植,适当的株行距能让水稻之间通风透光良好,使植株间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数据显示,在株行距合理的情况下,水稻田间湿度比种植过密的情况低10% - 15%,这样的环境不利于病害滋生。

生物防治也是新兴且有效的防治手段。例如,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像芽孢杆菌,它能够在水稻根部周围形成一种保护屏障,阻止稻瘟病菌的入侵。研究发现,种植水稻时加入芽孢杆菌制剂,在稻瘟病高发地区,水稻发病面积比未使用的减少25%左右。

物理防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高温闷棚的方式,在水稻种植前对育秧棚进行消毒。经过这样处理的育秧棚,病原菌数量可减少80%以上。还有利用稻瘟病病菌对光的敏感性,在特定的波长光照射下,稻瘟病菌的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

综合防治手段才是应对水稻病害的关键。单一的防治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必要的化学防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防控体系。例如,在稻田中,既有抗病品种的选择,又有芽孢杆菌的保护,再加上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这样的稻田,无论是稻瘟病还是白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病几率都会大幅降低。从整体产量上看,健康稻田的水稻产量能稳定在亩产1100 - 1300斤,而经过综合防治的稻田产量能达到亩产1200 - 1400斤,相比之下增产约10% - 20%。

在水稻种植的征程中,病害虽然如影随形,但只要运用正确的防治手段,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从而使我们的大米生产能够稳定地为全球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支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