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六点,温州市殡仪馆的大门一开,施俊便早早地守在了火化间门口。逝者家属的哭声在灰蒙的天色中此起彼伏,这样的声音从日出陪伴他到日落。
换上工作服的几分钟内,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这个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火化间常年保持在40度以上的高温,到了炎热的夏季,温度甚至会飙升到60度。
施俊每天的工作都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的。
施俊擦了擦额头的汗,转身投身到下一位逝者的火化工作中,对师傅说:“师傅,您多费心了。”
即使在900度的高温火化炉内,也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即便距离一米,人的皮肤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灼热。
"我们这行吃的是咸菜,喝的是冰水。"施俊指了指角落里的大水桶,里面漂着几大块冰。一天下来,他至少要喝四五升冰水,可即便喝这么多水,上厕所的次数却很少。
高温使我们的汗水带走大量的盐分,不得不依靠咸菜来补充,长久以来,这种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却成为了健康的隐患。
火化完成后的纳骨环节,更加考验火化师的耐心和专业。短短的十分钟冷却时间远远不够,为了不耽误下一位逝者的进程,施俊和他的同事们顶着高温收集骨灰。
厚厚的手套也挡不住那份炙热,手臂上的汗毛已经被烤焦了,脸颊也被烤得通红。
施俊回到家,常常看到妻子和孩子已经熟睡了。他的工作日志上,已经记录了超过两年的时间,服务过的逝者超过四千位。而他,也常常因忙碌而疲惫不堪。
施俊意识到,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人需要他,可能他永远也无法完全适应。
施俊有时候会想,如果人生的第一站是产科医生或者助产士,那么火化师这个工作就是人生的最后一站。这份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每次家属捧着骨灰对他们说"谢谢"的时候,所有的辛苦仿佛都值得了。
每一天,施俊都会在火化间中重复相同的工作。然而在他眼中,每一位逝者都应得到最高的尊重,每一次火化都是一次庄重的告别。
他的日常便是在生与死之间,守护着人们生命的最后一程。
施俊已经不想再去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了。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中,去继续完成那个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许多期望的使命。
对于施俊的选择,很多人都表示不解。谁也没想到,一个多年来屡次获得销售冠军的外贸精英,会突然选择走进殡仪馆工作。
要了解他为何做出这个选择,需要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说起。
小时候的施俊经常去火葬场看望在那里修车的父亲,尽管这个地方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令人恐惧,但他却对这个特殊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心里,那些高温铁箱、"死亡"、"遗体"这类字眼并非恐惧,反而更多了几分敬畏。
施俊笑着回忆起当时的外贸企业工作,他感到领导的喜欢和同事的羡慕,但这份工作却让他觉得有些缺憾。
他连续几年的销冠反而让他对工作失去了激情。
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在网上看到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偏见与鄙夷,这让他的内心非常不舒服。"你们都说这个行业不好,但我偏偏要去试试。
就这样,这个念头像夏天的狗尾巴草,让他心里痒痒的。
下定决心的那一天,施俊并没有告知任何人。他的同事们还沉浸在他又一次获得销冠的喜悦中,然而,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向领导提出离职了。
工作了8年的老员工毫无征兆地选择离开,虽然领导万般不舍,但是仍然尊重他的选择。
"我已经提交了辞呈,正准备考遗体火化师证。"回到家,施俊终于向妻子坦白了这件事。他的话把妻子吓得差点晕过去,两口子因此大吵了一架。
最终,施俊还是成功地说服了他的妻子,并且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让施俊惊讶的是,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竟然遇到了许多竞争者,其中不乏应届大学生。他开始意识到,改变可能正在悄然发生。
"我经常被人认为是傻子和异类。"施俊明白,这样的选择肯定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一种使命。
外贸销冠与火化师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职业,实际上却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召唤与回应。
朋友问施俊后不后悔,施俊总是笑而不答,或许在他心里,答案早就有了。毕竟,让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放弃优渥条件,选择特殊工作,一定是因为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东西。
施俊说,火化师这份工作最难的是如何让每一位逝者都能有尊严地离开,而非高温或体力的困难。从当初的外行到现在的专业人士,他走得并不轻松。
在早些年的火化过程中,仅操作流程就已经让人头大了。施俊解释说,以前为了防止腹腔气体压力过大引起意外,逝者还需要被'扎孔'。
但在家人看来,这种做法被视为对逝者的不敬。
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翻身"操作。因为老式设备效率有限,火化过程中遗体必须手动翻动。每次翻动遗体都会引发家属的不解和不满。
“师傅,我爸爸怎么突然坐起来了?是不是他不愿意火化啊?”这样的问题施俊已经听过太多次。他总是耐心解释:那只是肌肉和脂肪失水时的自然反应,并不是逝者有意识的表现。
好消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的设备已经不需要人工操作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变得轻松了。施俊需要随时调节炉内的风压、火力和含氧量,并根据逝者的年龄、体重等情况来把控。
火化时要彻底,还得防止发黑,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考验人的环节是纳骨环节。在从火化完成到交接骨灰的短短十分钟里,炉子完全冷却不了,而下一位逝者还在等着,我们只能顶着高温干活。
施俊搓了搓自己的手臂,手臂上的汗毛早已经被烫得寥寥无几,他说这话的时候,不自觉地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参与了4000多位逝者的火化过程,每次都会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有时候家属会问我累不累,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正是这份执着,使得他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家属都非常信任的专业人士。
施俊站在火化炉前,常常想: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呢?他想,让逝者能带着尊严离开,或许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这种蜕变,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个人对生命理解的升华。现在的我,比以前更懂得珍惜。"施俊在讲这话时,眼神里透着一种难得的淡然。
坚守在晦气标签下的人
"上周我有个老同学结婚了,我居然不知道。"施俊苦笑着说道。以前他是销售冠军,朋友们都捧着他,但现在连参加婚礼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是因为他变了,只是他的职业发生了改变。
自从走进殡仪馆的那天起,他就被贴上了"晦气"的标签。亲戚们开始躲着他,朋友聚会不再通知他,甚至有人看到他都要绕道走。
施俊对这些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从没说出口。
施俊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她告诉我,有时候真的觉得特别委屈。作为最亲近的人,她非常清楚施俊所付出的一切。
每日与死亡接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回到家后却还需面对社会的歧视。
每次听到家属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施俊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说:"有一些家属会偷偷塞给我一个红包,我拒绝后,他们眼里的感激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说这句话时,施俊的眼神都亮了起来。
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他的孩子有一天能自豪地说:“我爸爸是一名遗体火化师。”这个愿望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整个社会对火化师职业的观念转变。
高强度的工作施俊能够胜任,900度的高温环境他也能适应,但那些不友善的眼神和避开的态度却让他心情低落。
即使如此,他依然每日坚持,用最庄重的方式送别每一位逝者。
"其实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一种非常神圣的职业。"施俊经常这样深思熟虑。如果说医生是捍卫生命的使者,那么火化师就是守护尊严的使者。
除了这份职业的价值,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去理解。
人们常常对某一行业产生偏见,容易得出结论,而想要真正理解其含义需要时间和耐心。施俊深信,总有一天,大家会认识到,殡葬行业的从业者不是“晦气”的象征,而是在守护着生命的终点。
施俊学会了坦然面对这些标签,因为他明白真正的价值不是指向别人怎么看,而是取决于他自己怎么做。
他每天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份工作值得我们尊重。
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里,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其中有四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女性火化师。最大的27岁,最小的还是个00后。
时代在变,行业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改变,不应该将某个职业定义为专属男性的职业。
施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听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也在报考火化师。回想起自己参加考试时的场景,他也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年轻的竞争者。
这一行业,曾经被人们避开,如今正迎来新的生机。
施俊感到非常惊喜的是,我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殡葬专业。"这能说明什么呢?这表明我们的行业正在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
他期待这些受过专业培训的年轻人能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从偏见到理解,从嫌弃到接纳,这条路的确走得不容易。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施俊觉得,曙光已经出现。
施俊常说,“殡葬文化就是生命文化”。在他眼里,这个行业所承载的不仅是送别,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个社会对"人生最后一站"的关注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某种表现。
施俊感慨的是,现在连00后都开始接纳这个职业了。"你看,这不就说明年轻人的思维更开放吗?"他坚信,随着新生代的加入,那些陈旧的偏见终将被打破。
每一个火化师都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为生命站好最后一班岗。然而,如何让这个职业获得应有的尊重,答案或许就在这些充满活力、满怀热情的新面孔身上。
他们用专业的态度和年轻的勇气,打破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为行业带来新的可能性。
施俊坚信未来会更好,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看到了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的蜕变。
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偏见,终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消融。
这不仅是一个职业的新生,更意味着一个行业的觉醒。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其中,专业化教育的普及,可以预见这个行业的未来会无比璀璨。
在人生的最后一站,我们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