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警醒也是惊吓,又一个被曝光的“内鬼”。拿着拖把扫帚的保洁阿姨摇身一变,成了境外势力获取中国机密的最隐秘渠道。潜伏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最不起眼的身份,干着最危险的勾当,把国家机密当商品。
而这并非个例,有人用80岁老人的账号暗度陈仓,一部手机几秒钟就把绝密文件快递出国,一个退伍后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甚至一个体面的助理都能接触到机密文件明码标价的卖掉。
这些听起来像电影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他们是怎么从普通人一步步沦为“卖国贼”的?
3月28日国安部通报的泄密大案,案件核心人员是一位保洁员。
这位姓段的大姐,每天穿着蓝色工装,拎着水桶抹布,在某重要单位里低头扫地。仅仅只是扫地可接触不到机密文件。这位保洁员的操作可以说是非常隐秘。
她的拖把杆里藏着微型摄像头,抹布底下压着手机,这种偷拍方式非常的简便,而且很容易让他人降低警惕心,只要趁着擦桌子倒垃圾的功夫,就能把机密文件拍个遍。
不过这也给涉密单位提了个醒,这样的文件竟然能如此轻易的被拍到,可见保密工作还是存在漏洞。
在事发之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位保洁员的真实身份让人无语。段某并非是层层筛选出来的,按道理来说,能进涉密单位的人,都应该仔细审查,难不成是因为保洁员的职位太低,从而放松了警惕吗?
段某的升职路可以说是非常顺当,她先是通过外包公司混进涉密单位,靠着每天打扫卫生摸清了文件柜的位置、摄像头死角,甚至记住了保安换岗的时间。
别人眼里废纸篓里的碎纸片,她会主动收集起来,在手里拼一拼就成了完整的“边境驻军部署图”;会议桌上无意间留下的U盘,她转手就塞进拖把杆的空心管里带出门。
她泄露的3项情报里,竟然有1项是标着“机密级”的顶尖情报,把国家的底牌直接掀给敌人看,这位保洁大婶就这么毫无压力的卖掉了。
网友们炸锅了,“保洁阿姨都能接触绝密文件?这单位是筛子吗?”其实问题就出在“外包”两个字上。这些临时工不用政审、不签保密协议,却能天天在涉密区域晃悠。段某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把保洁员的身份活活用成了通行证。
可见这家单位的保密警惕仍然需要加强,从段某的整个犯案过程来看,极大可能在应聘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种偷取情报的方式非常娴熟,甚至能轻而易举的鉴别出重要文件的存放和级别。
内鬼为何专挑“小角色”?越是小角色,对待他们的警惕心就越低。这是最大的漏洞。“不起眼”成了护身符。
保洁、送餐、废品回收等等,这些岗位往往审查宽松,却能全天候接触核心区。段某案暴露的外包管理漏洞,正在成为境外势力的突破口。
情报“碎片化”走私成为主要模式,这种方式不易察觉,不好追溯,更换渠道转手也比较方便。这说明敌人不再强求大机密,而是拼图式收集零散信息。今天扔掉认为的废纸,明天可能就是重要文件。
一部手机拍张照,暗网三秒传到全球任何地方,互联网的便捷为情报买卖提供了便利,同时,抓捕难度也上了一个台阶。当间谍活动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安战线也已从物理战场转移到数字网络上。
段某的例子不由得让大家想到另外两起,同样也是小角色,同样也是碎片化贩卖机密情报。
80岁老汉账号伪装,工程师玩转暗网2月18日,央视突然曝光的个人账号,上面赫然公开发布了某边境部队的导弹部署图,还曾被挂在网上付费直播。
这个账号的主人自称“冬夜”,头像是个白发苍苍的八旬老汉,聊天时满嘴“同志”“为人民服务”。可当国安部顺着IP地址摸到云南某城中村,开门的竟是个28岁的精壮小伙尼某。
现实是狗血的,这位自称八十岁老汉的尼某当过两年兵,因为偷卖部队物资被开除。退伍后他越想越憋屈,干脆搞了张假身份证,盗用同村孤寡老人的信息注册账号。
白天他装成外卖小哥踩点,夜里就化身“情报贩子”,把当年记在脑子里的驻军坐标、武器型号、换岗时间全盘托出。最嚣张时,他直接对着部队大门直播。连食堂每天吃几个荤菜都标价卖。
如果说前两位还是土办法,接下来这位可就高端多了。某科学院工程师助理刘某。
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理工男,表面是实验室里的技术骨干,暗地里却在暗网开起了贩卖点。他不仅用加密聊天软件和境外勾兑,还要求对方用比特币付款,每次交易完就销毁电话卡。
为了更方便的出售信息,他专门买了台二手打印机,把机密文件混在废纸里带出。直到被抓时,国安人员在他家搜出37张未实名电话卡和12台加密路由器。
知情人士透露,刘某甚至搞了个“会员制”,交10个比特币送边境雷达参数,充20个解锁导弹燃料配方。如果不是后来他炒股赔红眼疯狂接单露了马脚,这出大戏还不知道要演到猴年马月。
这些看似魔幻却是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泄密者不一定是什么高大上的岗位,有可能就在你接过的外卖、倒过的垃圾、甚至擦肩而过的保洁车里。
今年曝光的这些个内鬼案例为普通人提了个醒,同时也打了涉密单位的脸,在保护机密文件手段上,是不是应该更上一层楼,在关注在职人员的同时,也让这些看似无危害的退休人员、小角色都不敢再打机密文件的主意。
参考资料:
外包保洁员主动投靠境外情报机关 造成重大失泄密!
2025-03-28 06:22·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