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芯片突然成了就业风口?
年年倒挂的薪资到底涨的有多快?
为什么转行形势短短三年就发生巨变?
IC现如今还是不是一个好去处?
过去几年间芯片行业起起伏伏间诸多问题,本期内容里都会给你答案,如果你对过去几年IC设计行业以及微电子专业的故事感兴趣的话,可以耐心看完这期内容。
因制裁而生的IC风口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同年9月,国家成立集成电路国家大基金,时至今日,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过了。
大基金一期吸引了多方参与,最终募资总规模接近1400亿元。
之后两年里,中资企业仗着“财大气粗”,本着“造不如买”的原则,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频频出手,并购了许多美国企业。
在那个时期,奥巴马政府还没反应过来,态度较为开放,很难想象在当时还发生过紫光收购美光、西数,华润微收购仙童半导体这样的事情,当然,都没有成功。
2016年中国在美投资达到500亿美元,来到历史顶峰。
但就在奥巴马即将卸任之际,其政府下的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如何确保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长期领导地位》的报告,通篇只有四个字:限制中国!
然后呢,就迎来了“懂王”,令美国再次伟大的的川普同志。
尽管特朗普在之前一直都在跟奥巴马打嘴仗,但对于这份报告中提到的建议,特朗普政府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变本加厉。
《2018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成为近三十年来美国对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最重要一次升级,也被外界视为“史上最严”的出口管制政策。
ECRA将现有的美国出口管制纳入立法,同时该法案还扩大了美国出口管制法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增加了对美国的“新兴和基础技术”的出口控制,其中就尤为关键的就是半导体(SoC、存储器)。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了,从中兴再到华为,美国商务部不断扩大出口管制的黑名单。
到了19年,中国在美直接投资金额只有50亿美元,达到2009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时间到这里,国内的钱出不去,国外的货进不来,一直在喊“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口号”,终于是喊成现实了。
国家政策、地方扶持、资本注入,再加上来自美方日益严峻的制裁,芯片行业一下子成了国内的风口。
又因为制造上存在高端工艺卡脖子、封装本就是相对成熟且低端的产业,那门槛较高且在此时尚且缺人的芯片设计就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水涨船高的行业薪资面对资本涌入,薪资的提升往往存在滞后性。
在20年之前,做芯片设计的薪资一直都不是很高,以一个西电微电子硕士为例,毕业能拿到20W+就算是相当不错了,但同样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在17年基本都能拿到35W+,这就导致很多微电子专业的同学还没毕业呢,就开始想着之前转IT的事情了。
再加上读研考公的一些人,结果就是一大半的科班生其实都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如果按照原本国内芯片公司的数量和体量来说,那些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微电子学生勉强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且招聘门槛相对较低,很难想想在三年前,一个微电子科班的本科生,只要懂点数电基础,面试某些行业大厂都可以点击就送。
但从19年到21年,国内芯片公司的数量直线攀升,这就导致行业原本的用人需求和高校培养是不匹配的,起码在当时,确确实实是供不应求。
那么问题来了,新公司在不断增多,老公司也在尝试扩大体量,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大家手里又都不差钱,但市面上可用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就只有那么点,那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不惜代价的挖人与高频跳槽;
有多疯狂呢?
如果你在20年下半年到22年上半年期间是一个具备三年以上经验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只要你想跳槽,基本都可以找到薪资翻倍的去处。
甚至有人在两年期间换了三家公司,但丝毫不影响他一直是往上走的这个状态。
2、高薪吸引应届生。
对于这个阶段的微电子学生来说,几乎是隔一个季度就是一个心态的变化。
20年秋招,诶,怎么突然比上届学长学姐高这么多?(25W)
20年末,不对劲,秋招好像要少了。(30W)
21年春招,卧槽,怎么回事,要不把之前的Offer拒了重新找吧?(35W)
21年秋招,完蛋,要被下一届狠狠倒挂了。(40W)
21年末,有病吧,给这么多,这些公司要疯啊?(40-50W)
22年春招,好好好,就这样了,不许再给高了。(同上)
22年秋招,嗯,按这个招聘门槛,保持这个价格就很合适。(同上)
虽然23年的行业薪资依旧没有下降,但情况却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在谈这个变化之前,我们需要先来讲下一个话题。
野蛮生长的培训机构但凡一个行业的薪资开始远高于其他行业,那借着“高薪”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关键词,一大批的培训机构就会涌现出来。
之所以说是野蛮生长,一是说培训机构数量的快速增多。
先大概细数一下那个时期的培训机构吧。
最早的应该是E课网、路科验证,都是风口还没起来就在做的,不过这两家体量不一样,不在一个赛道里竞争。
某某的创芯大课堂一开始是做职场提升的,中间做了一段时间入行培训,效果不佳就又放弃了。
然后就是IC***,移知、智芯融、芯火等等,基本是在21年开始才小有名气。
有些做大做强了,有些撒币宣传一段时间后也就没音讯了。
还有一些出现很短时间骗一波钱就销声匿迹的机构,就不用再提了。
以我听过见过交流过的机构来算,这几年间大大小小做IC设计入行培训的机构应该有20多家,虽然比起IT很少,但相比最开始那两家来说,已经很多了。
这里面各家机构我就不点评了,容易收律师函,只能说是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办法。
这里说个有趣的操作,有些机构一开始为了显得自己招生很多,第一期班会说成第四期或者第五期,这样就会显得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学生上过这个课了,毕竟谁都不想成为小白鼠嘛。
而且现在行业寒冬,不管机构好坏,日子都是大不如前,我点评与否,影响不大。
二呢,就是说培训机构的发展速度
举个例子,一个培训机构21年初一个月只能招到20个学生,到21年秋招的时候就能招到60个学生了,那到了22年一个月最多要招到200多个学生。
所以,一年培养数千名工程师的口号确实不算夸张。
当然还有另一个层面上的发展速度,那就是宣传口径上的态度,随着营收不断扩大,那招生门槛也是不断下降,一开始各家招生还都是按理工科收,再严苛一点就是微电子相关,再到后面就都是明里暗里都喊着零基础招生了。
主打一个你只要交钱,我们就能让你学,至于最后能不能就业,反正还有不就业就退款的条款兜着,这个套路中公华图那类考公机构都已经证明过了。
我个人认为培训机构最大的作用,是帮助了早期那帮存在信息壁垒的同学们了解到,哦,原来我能转行IC设计呀,原来IC设计钱这么多。
有些人很难否认,就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宣传,自己才了解到了这条道理并成功转行拿到高薪。
至于说培训机构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报?我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有些人买的是知识,有些人买的是方法论,有些人就是买个外在“约束力”。
从B站发第一个视频到现在,上千条私信里但凡问到要不要报班,推荐哪个机构的,我都会这样回答,我不回答任何跟报班相关的问题。
趋之若鹜的天坑学子顺着上一个话题,推动第一波转行潮的一定是各家机构的功劳。
你会在各个平台上刷到类似的广告,知乎、公众号、各类搜索引擎,全都是转行IC的消息。
广告铺天盖地,打着极具诱惑力的口号,零基础转行IC,年薪30W,谁看谁不迷糊。
在某个阶段,这样的广告并不夸张,还是很合理的。
在21年初,一个毫无基础的非科班理工科硕士,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大多是可以拿到30W的offer。
如果有在那个时期转行IC的同学,应该知道当时入行有多容易。
你原本是一个天坑专业的学生,本身已经接受了毕业之后糟糕的工作环境和低到离谱的薪资,但突然有天发现,只需要稍微学习一下某个行业的知识技能,就能从厂里进写字楼,薪资还是原来的两到三倍,你会拒绝这种选择吗?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脑子都没问题,会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
于是,当第一波天坑学子成功转行之后,成功被不断营销,以往夸张的广告有了真实的案例做支撑。
之前那些不相信的、还在观望的、看到学长学姐真的转行脱坑拿到高薪的,开始迈出自己转行的那一步,更大的一波转行浪潮涌来。
知乎应该算是最大的舆论阵地,成功转行的人在分享自己的转行经历,打算转行的人各种提问都有着极高的互动热度,这里面当然不乏机构的水军,但起码在22年之前,大多数还都是真实分享和提问。
就这样,上一批转行的人吸引着下一批转行的人,不断循环,下一批人还总比上一批更多。
这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各大高校微电子专业的考研分数,这两年的变化到底多离谱,估计你们比我更清楚。
如果具体到转行人数,2022年,通过机构报班转行的大约有3000人,报班如此,自学转行只会更多,毕竟花一两万报班的人是少数,网上白嫖课程自学才是大多数,那姑且把自学转行的人数当做报班人数的两倍,这还是相对保守的估计,那保守来看2022年转行IC设计的同学就接近万人了。
虽然比起互联网来说不是很多,但了解IC设计行业体量的人应该知道,这已经是快要塞满的状态了。
越缺人,越不缺人20年的时候,IC设计企业用人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显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行业机构,都在喊着芯片行业人才缺口30W,还会细化到设计缺多少,制造缺多少,封测缺多少。
20年到21年期间,培训机构也不厌其烦的用这个人才缺口作为吸引学生报班的卖点之一,大概意思就是,你看行业这么缺人,转行难度肯定很低,你随便学一学就能拿高薪,多好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这个情况放在21年全年都是适用的。
而在那时的招聘门槛,还没来得及跟得上薪资的涨幅,原本20年20W的点击就送,21年40W也可能是点击就送。
期间最有意思的就是哲库的那次招聘公告,当时知乎有个热门问题:
如何看待 ZEKU(哲库)招聘无数字 IC 验证背景的社招人员进公司,并配有 2-3 月脱产带薪培训?
这属于是招不到名校应届生的作秀操作了,虽然哲库现在已经没了,但21年行业的薪资猛涨也是有它的一份功劳。
在业内人士看来的乱弹琴和瞎搞,恰恰是让当年的应届生吃到了风口上的红利。
但就像前面说的一样,一批又一批的人涌入这个行业,下一批还总要多过上一批,缺人的口号越喊越顺嘴,那更多的人就会进来。
呈现的结果就是,越喊着缺人,行业越不缺人。
仅仅隔了一年,22年根据行业白皮书报告显示,行业人才缺口就从30W下降到了20W。
而每年高校毕业的科班学生进入芯片产业的人数约3万人,注意,这是全行业,而非单指IC设计,所以你们想想多出那七万人是哪里来的?
同时,仅隔一年,行业里的公司就反应过来了,哦,原来人也没那么难招嘛,那不妨提升一点招聘门槛好了。
简单做个比喻的话,21年的秋招难度如果是白银上黄金,那22年的秋招就是钻石上大师了。
这看我22年那三期讲IC秋招的视频底下的评论就很清楚了,但好在就是HC数量减少并不算多,毕竟有些初创拿到的资本要是只够烧一年那也太离谱了,起码得烧两年。
结果到了23年,显然就是王者局的厮杀了。
招聘门槛,面试难度已经是行业历史最难的程度了,HC数量也随着一部分企业的倒闭、裁员以及缩减开支而大量减少。
随之而来的就是今年应届生们的哀嚎,知乎、小红书、牛客网、B站、脉脉,你会在所有涉及秋招话题的平台上看到他们的诉苦和抱怨,为什么仅仅隔了一年,就这么难了?
虽然这样的问题他们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在同样的时间也这么问过,但事实就是这一届确实比上一届要难上很多很多。
你还想转行IC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结合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先来确认几点共识。
1、IC的风口只是国内的,你去了海外任何高校搞一个IC科班的身份,想蹭到这个风口的高薪,最终都要回到国内;
2、IC设计行业现在不缺人,如果没有什么有效的政策刺激和国际形势变化,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缺人;
3、IC设计行业的薪资相比其他理工科专业所从事的行业来说,仍然算是高出一个档次,平均30W的应届生年薪,对绝大多数在读同学来说仍旧是具备足够吸引力的;
4、目前IC设计行业的学历门槛和面试难度都是空前的,除非之后某一年突然出现人才断档,不然很难再降回20年之前的标准。
5、国内IC行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一定要搞,但至于要搞多久,以怎样的一个速度去搞,这一点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力和国家的能给到多大的助力。
6、IC设计工程师始终是要以技术力为职业发展最大竞争力的,无论你以怎样的目的入行,都要做好长期坚持深耕技术的准备。
以上6点,不知道你同意了几条?
不管你同意与否,这是我目前的观点,那以我的观点就可以给出相关问题的回答。
IC行业还能不能入?
IC行业的高薪只要一天不降,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值得进入的行业。
但它的入行门槛只会越来越高直到达到一个高点并维持住。之前可能是科班硕士就能找到工作,现在就需要28所起步才可以,某些头部公司可以卡到9所科班硕士,甚至是9所本硕才可以。
所以能不能入行?只要你自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IC设计行业于你而言就是一个极佳的选择,有高薪,工作环境舒适安全,行业在国内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前景自然也是有的。
至于能不能转行?
要么你是28所里在微电子学院里的“半科班生”,要么你是C9,最好是top3里的电子相关专业,那还可以考虑去试试看。
不然的话,除非你真的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否则很难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有一个好的结果,再来一次天降川普都救不了你。
最后的话
最后呢,我个人看多了这行业三年间的入行故事,了解过数千名同学的转行情况和后续发展,也看着每隔一年市场风向和应届生态度的变化。
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芯片行业的变化是符合就业市场规律的,比起房价、股市、以及国内诸多行业这些离谱的事情来看,IC设计已经是相对靠谱的赛道了。
之前每当有人吐槽IC还能不能入的时候,我都会反问,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读完一个理工科硕士,你认为他还有哪些更好的选择?
能蹭到风口上的高薪,且实打实靠技术吃饭,那就真的是相当好的选择了。
但随着变化出现,门槛提高,这个选择也成了越加艰难的选择,成为了极少数人的选择。
对于是否推荐IC设计,我仍旧会和之前一样,希望你掂量清楚自己的学历背景之后再考虑。
仍旧在读微电子专业的同学们也不必慌张,如果你认为国内芯片行业之后会稳步向前迈进,那你自己就别被外界影响,一门心思学知识做项目就好,如果你觉得IC设计行业看不到未来,你认为有更好的赛道,或者你家里人能够在其他方向上给到你支持,那在确保毕业的情况下及早转行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不必纠结于我的看法,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