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朋友圈扎心文案:不是不爱学生了,而是能量耗尽了

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2025-03-20 08:49:47

刷到一位教师朋友的朋友圈文案,简简单单两句话:不是不爱学生了,而是能量耗尽了。这个曾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渐渐成为了暮气沉沉的中年人。

其实这就是职业倦怠,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案例,公开新闻上也有相关报道。比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某中学班主任,因长期承受教学压力、班级管理难题和家长不理解,在班级群内情绪崩溃,公开表达对工作的绝望。还有某位任教10年的化学教师,因追求完美主义与城乡结合部学生素质差异的矛盾,造成职业认同感缺失,导致教学热情衰退,并产生了严重的身心症状。

1)

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其中约30%存在严重倦怠症状。相比较而言,男教师、初中/高中教师、大城市教师以及15年教龄左右的教师群体更容易出现倦怠。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比较多,而职业特性、支持系统缺失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因。教师需承担教学者、管理者、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加剧了角色压力。另外,学校管理中不合理的工作分配、缺乏心理疏导机制,以及社会对教师劳动价值的低估形成的支持系统缺失,也在消耗教师们的工作激情。

众所周知,倦怠是一种负面心态,它会让教师表现出持续的疲劳感与焦虑状态,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创造力,常感到“能量耗尽”。还会让一线教师逐渐丧失对学生和同事的关怀,表现为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避免深入交流。

当倦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备课敷衍,依赖抄袭教案或机械重复教学流程,拒绝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减少工作投入,甚至认为工作“没有意义”,他们会逃避教研活动、推脱额外任务,选择“躺平”。

有些一线教师的症状会更严重,产生了诸如频繁失眠、头痛、血压升高等生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学一线,天天干教书育人的工作,的确容易耗尽他们的能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学校管理、社会支持以及教师自身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首先,要优化工作环境与评价体系,简化行政事务,减少非教学负担,保障教师休息权。学校要建立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价体系,增加对教师创新性和成长性的认可,避免单一以成绩为衡量标准。

其次,要为一线教师提供充足的专业发展与晋升机会。通过培训、教研活动及数字化赋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帮助其突破职业瓶颈。

第三,应强化心理健康关怀。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压力管理工作坊和体育活动,帮助教师调节情绪。

作为个人,教师自己也应努力重塑职业认同,从教学点滴中寻找成就感,并接纳职业的不完美,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

简而言之,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个人的困境,而是一面映照教育生态的镜子。当社会期待、学校管理与个体价值实现之间达成了和解,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教师朋友吗?他们的工作状态怎么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121
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多维视角,冷静思考,做一个理性的独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