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过生日就要吃蛋糕,要吹蜡烛,最后还要唱“祝你生日快乐”。殊不知,以前过生日是要吃“长寿面”的。
现在,结婚要穿白婚纱西装革履,还要交换婚戒。殊不知,以前的结婚,可是要穿红色儿的,因为那样才够喜庆才是传统。
现在,同意要说成“ok”,再见要说成“bye bye”。殊不知,以前表示同意会说“好的”“可以”或者“行”,再见会说“再见”“明天见”或者“后会有期”。
长寿面
现在,烫染头发成了时尚,染发颜色最多的是棕色,难道是黑发不好看了?据科学研究证明,染发对身体不好。
现在,喜欢穿某克牌子的鞋,似乎只有这样才会显得高大上? 殊不知,市面上几乎所有这个牌子的鞋,都是国内代工生产,一双卖几百上千的鞋子,出厂价才四五十块钱,买鞋子穿,难道花几百上千是为了买那双对号吗?
现在,带院子的房子被称为“别墅”。要知道,以前称带院子的房子可以是“邸”或者“宅”,比如:府邸,宅子。当然也可低调点说“舍”比如:寒舍。如果想高调点也可以说成“府”。比如要办婚宴,饭店就会在门口黑板上写上“今日李府婚宴”请上二楼。
现在,买家电就要外来品牌的,因为质量和性能无所谓,只有价格贵才会显得高档。殊不知,从2010年到现在,随着国产家电行业的快速崛起,很多国产家电,无论是品质还是性能都与外来品牌相差无几,但价格却比外来品牌低得多,这也是很多外来品牌家电退出国内市场的主要原因。
现在,花万儿八千买部水果手机不嫌贵,五六千买部国产手机却嫌贵的离谱。这难道就是“就要双标,你管得着吗?”
传统婚礼
现在,开辆外来品牌小汽车就觉得倍有面子,买辆国产车似乎要低人一等? 要知道,国产小汽车发展几十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质量已经有质的飞跃,国产车有的毛病,外来品牌同样不少,有的外来品牌不仅毛病多安全性还很差。外来品牌车烧机油,甚至断轴都可以无视,国产车费点油就纷纷吐槽?不理解凭什么要瞧不起国产车?难道就是因为喜欢外来品牌的那个车标吗?
现在,超市销售的纯国产商品,很多标签上都配有英文,而不是汉语拼音。既然都是本地土著,也没留过洋,印上英文,让人又看不懂,何必多此一举呢?
现在,很多国货却起一个外来名字,比如:索某亚定制柜,蒙某丽莎瓷砖,法某莎卫浴等。确实,给自己生产的商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很重要,容易让人记住也能理解,但起一个没有一点内涵和深度的舶来名字又有什么意义?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中华有为这不是很赞吗?
传统婚礼
现在,就连小县城的路牌也开始用汉字加英文书写,而不是用汉语拼音。谁都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如果有外乡人来我们当地,为什么不让他们入乡随俗学习我们当地的文字呢?难道“入乡随俗”只对内不对外?
现在,国内的大好山河不怎么关心,周游世界各地却忙得不亦乐乎。不用猜,因为这样会觉得,花了个大价钱出过国很了不起?
现在,有人一边喊着“今生不悔入华夏”,一边却做着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好好拍拍自己的良心难道不觉得很痛吗?
传统婚礼
现在,过年不放鞭炮不放烟花,是为了环保。清明节不烧纸钱不点蜡烛,是容易引发火灾。端午节很多地方已经不再让划龙舟了,因为不够安全。最为讽刺的是,竟然有一个国家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给申遗成功了?
节日本来就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更注重能承载节日的特殊载体的。如果没有了形式上的特殊载体,谁还会有兴趣去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如果连自己都不够重视,外来文化就会能够轻而易举的趁虚而入。想要减少洋文化洋节日的入侵,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好好地传承起来,否则传统节日就只剩下放假和促销。久而久之,当后人想见识下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的特殊载体,只能去博物馆。现在外来文化能够大行其道,其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