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一句话,让梁山五位好汉主动离开,他们有一共同特点

韩知许 2025-02-08 16:34:46

《水浒传》中,鲁智深一句话,让五位梁山好汉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宋江,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纵观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他们的离开不是偶然,而是背后有着共同特征。

四大征伐之后,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只剩下寥寥几人跟随宋江归京。朝廷依然心有不甘,最终赐下毒酒,毒死了宋江、卢俊义等人,达到“一箭四雕”的效果。在命运渐渐向他们逼近的时候,鲁智深曾预言不利的结局。在小说第七十一回,宋江提出招安,引发了李逵、武松的激烈反对。当时鲁智深冷冷说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鲁智深的话,预示了梁山的未来。公孙胜、武松、李俊和燕青是少数听懂预言的人,他们为何抛弃宋江?原来他们与鲁智深有一个共同特征。

公孙胜是梁山上唯一的法师,但他的法术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被视为君权神授的一种象征。他的存在反映的是梁山发展的天时和大势。公孙胜曾参与生辰纲大劫案,并随晁盖上梁山,开启了梁山的新发展阶段。但在宋江上山后,公孙胜便选择离开。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宋江,毕竟一山难容二虎。作为预言师,他已经感受到内部斗争即将开始,与晁盖的旧友情深,他不愿意参与其中,也不愿被迫选择。不过,他后来重返梁山,帮宋江攻破高廉,这说明他顺应了大势。虽然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离开征方腊的大军,而这也预示梁山的悲惨结局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公孙胜一直保持头脑清醒,具备独立的思想判断。

武松,则是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他与宋江在柴进庄上结识,成为了兄弟。然而即便如此,武松在离开柴进后还是选择了与宋江分道扬镳。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受人束缚。武松在替兄报仇中表现出的强大行动力,显示出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在招安大会上,他明确表示招安会冷了兄弟们的心,也可以看出武松的价值观与宋江的分歧。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宋江,因为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李俊也是一位具备独立能力的好汉,他在未入梁山时即是浔阳江上的私商头领,拥有超强的独立能力,最终更在海外建国当上了皇帝。李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有着独挡一面的实力和能力。他率领水军擒杀了金陵水军统制刘梦龙,还在四大征战中频频出彩。比起宋江的处境谋略,他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能力超强的人绝不会甘心屈居人下。

再说燕青,他就像是一颗闪亮的明星。虽然自幼父母双亡,但他被卢俊义培养成人,文武双全,智商情商都很高。在梁山上,他的强大社交能力令人敬佩,宋江对他极其看重,连李逵都对他百依百顺。燕青淡泊名利,具备远见,他在决定离开宋江时,曾劝说卢俊义列举汉代韩信等人的历史故事以示警告。可惜卢俊义听不进去。燕青的独立气质表明他根本不愿长时间跟随宋江。

四位好汉都有着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他们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坚持。无论是公孙胜的天时大势、武松的自我意识、李俊的独立能力,还是燕青的淡泊名利,他们和鲁智深有着相似的特征,就是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像歌德所说的:“一个人,即使驾着一只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的摆布,而有选择方向的主见。”四位好汉就是各自掌握命运的小舟主,他们选择离开,并非简单的叛逃,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

仔细揣摩这些人物的特点与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独立性格与鲁智深的性格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鲁智深那句“招安不济事!”是他们内心深处共鸣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共鸣,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宋江,奔向自己的未来。这也是他们兄弟情深的一种延续,不被诱惑,不被蒙蔽,忠于自我,坚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0 阅读:4
韩知许

韩知许

韩知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