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时宗室不准应举】
顺治三年,清廷开展入关之后的首次科举取士。彼时,正值战事频仍,八旗将士于全国诸省辗转征伐。鉴于此局势,朝廷颁令,明确禁止八旗子弟参与此次科举考试。
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宗室群体的状况别具一格。彼时,宗室人口规模有限,然而自其诞生伊始,便获封较高爵位。需着重指出的是,八旗子弟长期秉持以骑射建功立业、奠定天下的传统理念,在他们的观念中,自身与汉人士子有着本质差异,绝无与之相互混同之可能。
顺治朝时,出于提升宗室子弟文化素养之考量,于京城创设“宗学”。此举措意义重大,一则旨在培育宗室领域之人才,二则着眼于强化道德教化,进而推动宗室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康熙三十六年时,随着宗室人口的不断繁衍扩张,资源分配问题渐趋凸显,部分宗室成员因爵位继承名额有限,无法承袭爵位,进而沦为闲散宗室。针对这一状况,康熙帝适时推行新举措,恩准宗室子弟均可参与科举应试。
康熙三十八年,首开宗室科目。然而,此次科考成效欠佳,舞弊情形亦有所现。实际上,康熙于开设宗室科举一事上,内心颇为纠结。其主要顾虑在于,唯恐宗室子弟涉足考场后,沾染汉人之不良习性。
此次考试的举办进程波折不断。鉴于此情形,康熙基于“宗室人员无需担忧无官职”这一考量,决定终止宗室科目考试的举行。
雍正登基之后,诸多朝臣建言重启宗室科目,然雍正帝未予允准。至乾隆三年,乾隆帝颁旨,于宗学之内择选学业成绩位列一等、二等者,径授进士之称衔。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宗室成员不经科举途径而获进士身份,此乃前所未有的情形。随后,乾隆帝颁定规制,明确每间隔五年举办一次选拔性考试。经此考试,成绩达标的宗室人员,将由宗人府引领觐见,进而赐予进士甲第。
乾隆十九年,形势转变,乾隆帝的决策亦随之更易。他认为,宗室不应参与科举,此乃祖宗既定之规,自该年起,永久性废止宗室科举科目。若宗室之中存在学识优异、才能出众者,朝廷将酌情予以加恩任用。
自清朝初期至乾隆统治时期,宗室科举历经两次兴起与两次废止。其背后原因,一方面在于宗室作为皇族成员,身份特殊,与普通士人不同,无需凭借科举入仕以获取晋升之途。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皇帝秉持的理念是宗室应当精擅骑射之术,以此延续满洲传统习俗。皇帝认为,宗室若专注于文艺领域,极易沾染汉人之风习,这与满洲固有传统相悖。
【乾隆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自宗室考试废止后,随着宗室支派的不断繁衍,宗室成员的骑射技艺非但未臻精熟,其出路问题却愈发凸显。至嘉庆帝登基之际,宗室相关问题已严峻到必须加以解决的程度。
自嘉庆四年起至嘉庆六年期间,清廷颁布一系列政令,恢复宗室科举科目。然而,鉴于清朝所遵循的家法祖制,清廷亦明确限定,参与科举考试的宗室人员,务必娴熟掌握骑射技艺。唯有满足此项条件,方可具备应试资格。
在康熙与乾隆统治时期,宗室参与科举考试时,无需历经乡试与会试的常规流程,而是径直依据考试成绩确定进士的甲第名次。然而,至嘉庆一朝,嘉庆帝审视此规定后,认为其“未免过优”,有失公允。于是,嘉庆帝做出决策,自此后,宗室参加科举科目,亦需遵循汉人科考模式,必须依次通过乡试与会试这两个关键阶段。经此调整,宗室科举考试需经乡会试的规则遂成为定制。
在科举考试体系中,宗室成员同样需参与乡、会试。然而,相较于汉族考生,宗室所涉考试内容显著简化。不仅如此,在录取名额分配方面,对宗室亦较为优渥,大致每十人中便有一人可获进士录取资格。
嘉庆七年,宗室贡士于会试脱颖而出后,与天下士子同赴保和殿,参与首次殿试。鉴于宗室身份尊崇,故而在殿内,他们别于诸贡士,单独列座于前。待发榜揭晓,举行恩荣宴之际,宗室进士所受礼遇等同于一甲进士,即每人独设一席。
于殿试这一重要科举环节中,嘉庆帝面临一个颇为棘手的状况。此前殿试,因并无宗室成员参与,故而针对汉人及普通旗人,在殿试策问的结尾部分,存在一套既定的署名规范。其表述为:“臣草茅新进,罔知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
宗室参与殿试之后,鉴于其皇族身份,断不能与天下应试士子一概以“草茅”称之。鉴于此,有大臣建言,宗室与天下士子理应在称谓上加以区分。
然而,在同一考试场景下,若采用两种不同的格式,极有可能滋生舞弊行为,且阅卷官员亦难以避免出现徇私现象。嘉庆八年第二次殿试后,礼部经商议予以批准:自此后,无论是宗室子弟,抑或是天下应试士子,于殿试卷尾,均需统一书写“末学新进”字样,以此契合国家既定体制。
自嘉庆朝起直至清朝末年,于科举取士中,宗室成员考中进士者共计120人。尽管在整体层面,宗室成员确实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权;然而,除却在录取环节具备相对优势外,其余各项科举条例,皆与汉族士子并无二致。
与此同时,在宗室人才选拔方面,秉持公正、审慎之原则。各项诸如回避、覆试、磨勘等条例皆得以切实推行,毫无疏漏。考场管理亦遵循严格标准执行,且科场既定之处罚条例,对宗室同样一视同仁,有效贯彻实施。
宗室科目一经确立,便在推动宗室子弟潜心向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嘉庆朝以降,经由科目途径踏入仕途的宗室成员成绩斐然。据相关记载,其中官至大学士者计有五人,获任协办大学士者一人,位居一品官员之列者多达十八人,获赐谥号者亦有六人。在这些宗室官员之中,不乏政绩卓著、声名远扬者。
从整体审视,于清代,宗室科目在难度层面,并非十分严苛。然而,需注意的是,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皇族成员能够凭借科举途径踏入仕途,且可在相对公正的环境下,与天下士子共同参与竞争。单就这一现象而言,清代在历朝历代之中,堪称在此方面表现最为卓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