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最好的方式是发通用消费券。这不是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而是钱到哪儿去的问题。
时值岁末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提出了九大重点任务,其中排在九大任务之首的就是“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应,全方位扩大内需。”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和挑战?如何开启“政府培育消费,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扩大投资和就业”的良性经济循环?
2025的经济增长目标
虽然静态地看,我们的整体经济还处于典型的通货紧缩阶段,部分行业还处于周期性的衰退阶段,但是边际上向好的变化已经出现。
24年9月份以来,我们有力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事实上已经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楼市有所回稳,股市持续上涨,再考虑到12月份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抢在特朗普上台前,可能超预期的增长,我预测四季度我们中国的GDP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全年大概率能够实现4.9%左右的经济增长的结果。
有人说经济学家太注重 GDP。想一想从2024年一季度的5.3%,到二季度的4.75,再到三季度4.6%,在这样一个经济增速下滑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经历了什么?股市持续下跌到2600多点,投资者付出了巨大的损失;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投资负增长,土地财政减少,很多老百姓买了楼,但是交不了楼;企业盈利大幅的下滑;通货紧缩,企业销售困难,盈利下降;年轻人找工作也比以前更困难,所以GDP不是一个数字,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后面都是百万、千万的就业机会,都是企业的盈利机会,是政府的税收,是股市楼市等居民资产的巨大变化。
那么,展望2025年,我们怎么看刚刚经济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尤其是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怎么定?有的外资银行说会到4.3%,可能是4.5%,那肯定不行,必须仍然定到5%左右,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它不是个经济预测,虽然它有考核的作用,但也不仅仅是个考核指标,它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导向作用,哪怕是2025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一定要定在5%左右,才有利2025年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为了实现或者达到较好的经济目标,关键是扩大内需,尤其要克服两大挑战。
宏观消费压抑的挑战
第一个重要挑战叫做宏观消费压抑。什么叫做宏观的消费压抑?就是中国的居民的消费支出在GDP的占比只有38%,加上17%的政府和集团的消费,我们的消费在GDP的占比也只有54%和百55%,而其他发达国家包括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他们的消费在GDP的占比都在70~80%这样一个水平,欧洲的高福利国家也在65%左右。消费占比太低,就会影响经济的良性健康循环,带来一些列问题。
消费不是浪费,消费是一切人类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它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如果一个国家消费不通畅,就像一个人很多食物消化不了,堵塞在胃肠里面,一定会生病。
如果跟美国比的话,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只有美国的1/8,我们的人口是它的三倍,想一想我们的消费水平跟他们的差距还有多大?
中国人每年生产这个世界上35%的制造业的工业产品,但是我们消费了多少呢?不足15%,这样长期的消费和制造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必然会造成中国经济循环不畅,造成企业销售困难,供给过剩,也成为海外其他国家攻击或者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软肋。
面对未来,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改变消费宏观的消费压抑现象。
那么,造成中国宏观消费压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占比太低。根据去年年底我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用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结果我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比重不到44%,在全球也几乎是最低的,因为发达国家这个占比一般是70%左右,高一点的达到82%,低一点的也百分之接近65%。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保障覆盖率不够,老百姓对未来没有安全感,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都压抑着家庭不敢放开消费。所以要提高消费率,促进中国的消费繁荣,必须得加大的社保的改革,提高社保的覆盖率。
第三个原因就是疫情以来,中国居民的家庭资产负债表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不管是疫情期间坐吃山空、消耗原有的储蓄,还是股市下跌造成的财产性损失,还是房价下跌造成的财产性损失,都是造成过去这两年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过度投资陷阱的挑战
第二个严峻挑战叫做“过度投资陷阱”。当一个国家走过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投资的边际效益,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后,由于原有的增长模式、利益机制、决策观念的影响,仍然保持较高的投资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挤占了消费,挤占了居民收入,造成经济循环不起来,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这就叫做过度投资陷阱。
投资率就是新增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叫做投资率。中国的投资率到最近几年一直在43%左右,在全球是最高的,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欧洲、美国、澳洲、日本这些国家的投资占他们的GDP的比重是20~25%,我们是40~45%。印度的投资率也只有33%左右。
为什么我们已经建成了这么强大的基础设施,还需要保持这么高的投资率?
从2014年到2017年,中国有14个省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省的GDP,也就是一块钱的投资还产生不了一块钱的GDP。到2018年以后,各省、市、县不再公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了,没有办法计算,但是我们相信有很多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还是大于它的GDP。如果一块钱的投资还产生不了一块钱的GDP,为什么要搞这么多低效和无效投资?
类似的现象只在苏联出现过。在1960年代的时候,苏联的政府基金投资100卢布只能产生77卢布的GDP,到1970年代的时候,100卢布政府基金的投资只能产生55卢布的GDP,到1980年代的时候连50卢布的GDP都产生不了,他们还得扩大投资,直到这个经济体崩溃,这就是过度投资陷阱的危害。
有的部门测算过,目前政府财政资金如果去扩大投资的话,它的宏观乘数大概是1.06倍。如果把这个钱给老百姓发消费券,乘数是3~5倍。
为什么我们中国会有过度投资陷阱的挑战?除了历史惯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经济观念驱动。很多人认为投资是形成财富或生产力,觉得消费就像“打水漂”了。
其次是利益驱动。从利益上来讲的话,在每年50多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20多万亿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每个环节都有利益驱动。
第三个还有体制上的原因。从中央部委层面,有很多投资推动、主管和审批部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手段,一个是上基建项目,一个就是招商引资,全是围绕投资展开的。
所以,如果陈旧经济观念不转变,如果既有利益格局不打破,如果机制不转变,不能强力扭转历史惯性,那么中国经济徘徊在过度投资陷阱边缘的这种危险就始终不能消除。
真金白银促消费,才能有效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会议明确地部署了九大重点任务,排在第一的首位的就是“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总需求。”可见,对于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性,决策部门不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已经着手在推动转变。
如何进一步地从认识上推动这一重大转变?首先要深刻理解提高投资效益的深刻内涵,必要的基本建设投资还是需要的,但是要避免低效和无效投资,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要吸取之前扩大投资的教训。2020年我们跟别人不一样的扩大投资和促进生产来稳增长政策,是造成当前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的主要的原因。面对疫情冲击,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都发钱促消费,美国三年累计给发了差不多2.9万亿美元,折合20万亿人民币,造成其消费空前繁荣。然而,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采取了什么方法?一是扩大投资,第二是恢复生产,三是恢复供应链,全部工作都在扩大供给。所以2020年、2021年中国生产和出口大幅的增长,满足了海外的过剩的需求。此外2020年中国投资对GDP贡献了81%,这也是造成了进一步的产能过剩以及消费不足的原因——2020年搞的投资项目,到了2023年、2024年就项目建成以后,就变成了新的供给增加,所以,扩大投资短期创造了需求,长期则会进一步增加供给。
新时期如何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来扩内需?最好的方式是发通用消费券。
发消费补贴、消费券,迄今为止始终形成不了统一的认识。搞投资支出3万亿、5万亿,决策通过没有问题;生产都严重过剩了,各地方政府每年都在给企业上万亿生产补贴也没有问题;出口已经全球第一,但每年上万亿的出口补贴也没问题;而消费严重不足,发1万亿消费券,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争议最多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其实,这不是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而是钱到哪儿去的问题。每年把低效投资无效投资减少个3万亿、5万亿;再把上万亿的生产补贴全把它取消了;再把每年上万亿出口补贴取消了,每年筹集的3~5万亿的资金去补贴消费者是完全可行的。
假想一下,如果中国突然宣布了三年发放10万亿的消费券,想一想各方面会有什么反应?
消费者、家庭自然是欢欣鼓舞;
企业肯定高兴,他的产品就卖出去了,原来很不畅销的产品,现在畅销了;
资本市场肯定暴涨,因为信心有了;
海外肯定一片掌声和羡慕,因为发几万亿的消费券,全球经济信息都会有所提振。
……
这么一种利国利民、深得人心、海内外一致看好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做呢?
最后,发消费券扩大内需,一定不能限定产品和渠道。
按照之前的决策习惯,我们总是把促消费的资金和资源让政府之手来掌握,而不是交给家庭和市场。
如果安排了真金白银的消费补贴,为什么要政策来指定买什么?难道家庭不知道自己需要买什么吗?
政策决定补贴方向,这还是促生产的理念,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这种模式首先是不公平,只覆盖少数产品,只通过少数渠道;其次是没效率,在执行过程中,各省市招标过程中,还会有寻租等现象。
所以,促消费、扩大内需的最佳办法,就是给家庭和消费者发通用消费券,只限定时间,过期作废,不限定产品品类和消费渠道,让家庭和消费者自己说了算,让市场来选择。
发消费券的影响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打破“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第三种力量,一旦万亿消费券开启了“政府培育消费,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扩大投资和就业”的良性经济循环,中国经济的复苏繁荣就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