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近日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让全球投资者倒吸一口冷气。这家曾经的电动汽车霸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寒冬。
一季度的至暗时刻财务数据显示,特斯拉当季营收193.4亿美元,同比下滑9%,创下近三年最大跌幅。净利润仅剩4.09亿美元,同比暴跌71%。若不是靠出售新能源积分获得5.95亿美元收入,这份财报将更为惨淡。核心的汽车业务收入140亿美元,同比下降20%,全球交付量跌至33.6万辆,相当于每天只卖出3700辆车。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斯拉在加大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4%)的同时,利润率已滑落至2.1%,相比去年同期缩水近六成。

数据背后是多重危机叠加。北美市场销量同比骤降33.8%,欧洲平均跌幅超30%,德国、法国等主要市场门店甚至遭遇打砸。中国虽贡献了13.4万辆销量,但本土品牌的围剿态势愈发明显。这种全面承压的局面,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财报发布前,特斯拉股价较去年12月高点已腰斩。
马斯克的"分身术"代价业绩雪崩的导火索,与马斯克跨界从政密切相关。当时他接受特朗普任命,与共和党人维韦克共同领导"政府效率部",誓言要在2026年前削减2万亿美元政府开支、裁撤75%联邦机构。
这位科技狂人将企业管理思维移植到政府部门:官网实时公示部门效率排行榜,用算法评估公务员绩效,两个月内裁撤10万人。

这种激进的改革引发剧烈反弹。社交媒体上掀起"抵制马斯克"运动。大量消费者用撕掉车标、贴上抗议贴纸等方式与特斯拉切割。数据显示,马斯克参与政府改革后,特斯拉潜在客户流失率上升17%,直接导致一季度欧美市场崩盘。
回归能否力挽狂澜面对危局,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宣布将政府事务时间压缩至每周1-2天,重心回归特斯拉。同时表示5月辞职,不再担忧效率部负责人。
另外,马斯克也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押注人形机器人Optimus、Robotaxi项目,让特斯拉成为一家AI驱动的企业。

不过,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中国车企的智能化进程快得惊人,所以马斯克的回归,能不能重振旗鼓,还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说真的,悬崖边缘的特斯拉,需要的不仅是创始人的回归,更是一场从产品到战略的全面革新。马斯克能否让特斯拉重现颠覆者的锋芒,或许比政府改革更具挑战。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暂时的领先者随时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刘灶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