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的平等,是伪命题

我是小羽呀 2024-10-09 11:13:13

在谈论亲子关系时,有些人会说:“我们家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我和孩子是朋友。”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并不现实。

什么是平等?平等意味着权力和义务的对等。父母和孩子之间,显然不是平等的关系。

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和监护孩子的权力,而孩子对父母并没有义务,更没有决定父母事情的权力。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而孩子则是处于较小的位置。

你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但向孩子寻求帮助,则打破了家庭的序位。

孩子可以向父母求助,但父母不能向孩子诉苦。经济压力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的权责不对等,这就是不平等的关系。

保持家庭的正常序位,每个人各司其职,爱就能在家庭中流动。

曾经有个孩子说:“做小孩很无奈,父母说要去哪儿我就得去哪儿,父母要住哪儿我就得住哪儿。”

我说:“对呀,做孩子确实有很多无奈,但同时你也不需要为住在哪里付费。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

幸运的是,人会长大,不用一直做孩子。长大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就拥有了自主权。

越自我负责,越自由。

02

正常的家庭:父母倾听并支持孩子的情绪,孩子可以向父母撒娇,靠在父母的肩膀上,父母保护孩子。父母的生存压力、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压迫等等,这些焦虑压力,尽量不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能够生长出稳定而强韧的人格,内在真实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无休止地把压力倾诉给孩子,要求孩子听话、完成自己的理想,来安抚父母。若孩子遇到挫折寻求父母抚慰时,父母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勃然大怒攻击指责孩子。这样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但人格基础非常脆弱,经常在全能自恋的躁狂状态中想象自己很强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后又陷入自我攻击,感到抑郁无助和恐惧,心灵在这样的两极中不断被撕扯折磨。

举个例子,妈妈不在妈妈的位置,把培养女儿当作人生目标,幸福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就是自己的情感慰藉。

当妈妈和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来是很美好的家庭场景。突然妈妈把头依偎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本能地推开。

问:“依偎一下,怎么了?”

答:“孩子不是不能让父母靠一下,孩子抗拒的是那种身份错位的心理能量。如果父母是睡着了,头倒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会很温柔地对待父母,而不是厌恶地推开。”

对于小时候需要安抚父母的孩子,父母作为保护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甚至错位的。这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孩子内心缺乏边界感。

他们容易对人和事产生无边无际的控制欲和责任感。一点失控都会冲击自我,他们想象自己应该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陷入边界不清的幻想中,成长过程中不断跟别人制造这些纠缠关系。

他们活得非常累,总是处在无意识的紧张中,手头必须在忙着解决个问题才行。不敢让自己放松一会,不敢相信岁月能够静好无事,总觉得一时轻松的背后有灾难在等着自己,所以不能停下来,必须一直焦虑着记挂并试图控制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03

看到网上很多关于父亲出轨找小三的文章,都是鼓励孩子跟母亲站队,仇恨父亲和小三,甚至怂恿孩子跟妈妈一起去殴打小三,替母寻仇。这样的家庭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任何孩子的寻仇能够让父母重归于好,拉孩子站队的家庭无一例外越来越冷漠衰败,孩子是最可怜的棋子,承担着根本不属于他的痛苦仇恨。

孩子多么好骗,多么容易被父母利用成炮灰。因为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换回家的温暖。

小时候我总是过得很紧张,尤其吃饭的时候,爸妈经常一言不合就掀桌子,于是我就大哭不止。

有时候我会发现爸妈吵架的规律,妈妈会故意在爸爸面前做一些爸爸最讨厌的事情、说爸爸最讨厌的话,然后爸爸必然破口大骂摔东西。发现这个规律后,我会非常紧张地希望妈妈不要故意去激怒爸爸,希望爸爸不要暴怒,好像我能做些什么制止惨剧发生一样。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我太恐惧了,恐惧到遁入自恋妄想,幻想自己应该能够拯救这个家。

孩子们,小三是什么人我不知道,但我至少知道,拿孩子当炮灰的肯定不是好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肯定不会把仇恨传递给孩子。允许父母固执在他们的剧情里,那是他们要修的功课。允许自己不卷入他们的剧情,生而为人,责任有限。

归根结底,父母跟谁过性生活,关孩子什么事。

真正的爱和自由,是走出自体自恋的视角,明白孩子是“我之外”的存在。父母能够发展出边界意识后,自然不会去侵犯孩子的发展。

0 阅读:0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