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胡琏孙女胡敏珍:我的爷爷一辈子,不是打仗就是读书

红船编写 2024-09-13 18:48:40

2024年8月初,胡敏珍又一次从台湾回到祖籍陕西。这一次回乡,她带回了陕西汉中籍老兵王全新的骨灰罐。

胡敏珍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胡琏的孙女,如今作为胡琏将军和平公益促进会理事长,常年奔波在两岸之间,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近日,胡敏珍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采访,讲述了其祖父胡琏将军的故事。

胡琏是一名从国民党“五大王牌”中的老牌劲旅第十八军成长起来的将领。有人用“成名于军阀混战,建功于抗日战争,兵败于淮海战役”这21个字来形容胡琏,如果再加上“治理金门亦有方”方显完整。

▲胡敏珍

“怀抱大志”入黄埔,军阀混战始成名

在众多国民党将领中,胡琏是个话题人物。

有人谈论胡琏“娶了一对姐妹花”的婚姻,有人谈论他在抗战时期的英勇,有人谈论他在内战时期的“好运”。对这一切,胡敏珍都不避讳。她深知,谁的生命中都会打上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祖父胡琏也不例外。

▲胡琏

1907年11月16日,胡琏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会同坊村一户贫寒农家。

“据陕西渭南老家的亲人描述,爷爷家(曾家道殷实)几代前因为洪杨之乱(太平天国)导致家道中落,属于清贫之家。”胡敏珍回乡寻根时,对家世有了更多了解。

因为家里穷,胡琏幼小时就开始帮别人看瓜田,来赚取生活费用。他从小就求知欲很强,用胡敏珍的话说是“利用空余时间自习读书以满足求知欲望”。

虽然家境贫寒,但在12岁那年,酷爱读书的胡琏还是有机会进华县高等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胡琏暂时无法继续读书,但是他心中那颗“上进”的火苗一直不曾熄灭。

“年纪稍长,怀抱大志的爷爷相应了孙中山先生救国护民的理想,远赴广州投考黃埔军校四期就读,从此开创不平凡的一生。”胡敏珍在谈及祖父投考黄埔军校的经历时,言语中充满自豪之情。

1925年,胡琏投考黄埔军校时年仅18岁。有“野史”写道,彼时的胡琏已经成婚,女方“非常支持胡琏读书,特意卖掉了自己的嫁妆,支持胡琏南下广州”。

次年元月,胡琏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入读黄埔四期步兵科,与后来分别成为国共两军著名将帅的林彪、刘志丹、谢晋元、张灵甫等人成为同期同学。

“爷爷自从黄埔四期毕业之后,中国近代的大大小小战事几乎无役不与。”胡敏珍用“无役不与”四个字来描述胡琏走出黄埔军校后的从军之路。同时,她也向红船编辑部历数了其祖父先后参与的战事——包括“北伐、抗日、国共内战、甚至在越战高峰期间远赴异国当了八年的‘战地大使’”。

1926年10月,和许多黄埔学子一样,胡琏甫一走出校门便投身于北伐战争。自那时起 ,他在国民党部队从排长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两年后升任第十一师的一名连长。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胡琏升任国民党第十八军中将军长。

在十几年时间内,胡琏到达了别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方面因为其赫赫战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贵人相助。

在从军路上,胡琏幸遇两个贵人。一个是陈诚,另一个是曾伯熹。

胡琏于1928年升任第十一师当中尉连长时,陈诚是该师副师长。1929年,陈诚升任第十一师师长——同年,军阀混战爆发。随之,胡琏的军旅生涯进入“成名于军阀混战”阶段。

在1929年至1930年,胡琏追随陈诚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他因作战勇敢,胆识过人,深受陈诚赏识,而升任第十一师一名营长。与此同时,陈诚也因为在东征、北伐、军阀混战期间的出色表现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在1930年以第十一师为基础组建第十八军时,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

熟悉国民党军队的人都知道,第十一师是陈诚得以发家的部队。一开始是十一师(合在一起是个土字),后来发展为十八军(合在一起是个木字),因此陈诚麾下的军队被称为“土木系”。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胡琏逐步成长为“土木系”一名悍将。

那么,为什么说曾伯熹是胡琏的另一个贵人呢?因为他让常年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游子胡琏有了一个家,有了一座心灵港湾。

比胡琏大两岁的曾伯熹是黄埔三期毕业生,也是第十八军的一名将领。相熟之后,曾伯熹把自己的妹妹曾广瑜介绍给了胡琏。

对胡琏与曾广瑜相识的经过,南方都市报在一篇题为《黄埔四期名将胡琏去世37年两后人在金门祭奠》的文章中写道:“离家七年后,胡琏认识了另一位夫人曾广瑜。1932年,时任第十八军特务营营长的胡琏,进驻江西赣州,第11师少将参谋长曾伯熹介绍他与自己的妹妹相识。出身望族的曾广瑜,毕业于南昌的高级女子中学。”

相识不久,胡琏与曾广瑜成婚。婚后,他们生育了三子一女四个孩子,分别是胡之光、胡之辉、胡之耀、胡之冰。

▲胡琏和夫人曾广瑜

抗战爆发后,胡琏长期辗转在抗战前线,曾广瑜则留在江西,独自抚养子女。

1943年,石牌保卫战结束后,胡琏又与曾广瑜的堂妹曾广仙结合。有人认为:“这应该是九死一生之后,有意纳曾广瑜的堂妹曾广仙为妾。”

有文章称,胡琏与堂妹在一起,是曾广瑜积极撮合的结果。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年,两姐妹从未红脸。

曾广仙与胡琏成婚后育有四女,分别是胡之玉、胡之玲、胡之洁、胡之清。

胡琏膝下八个子女,大多留学美国,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事业有成。

虽然大陆的舆情对胡琏的婚姻褒贬不一,但在台湾却被传为佳话。

把获胜作为天职,石牌战役史留名

如果仅仅透过抗日战争来看胡琏,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为今人所熟知的1937年上海淞沪战役,爷爷三进三出罗店,参与打击日本妄图三个月亡华的嚣张气焰。之后,他还参加了上高会战、鄂西会战、湘西会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特別是在鄂西的石牌保卫战中,打退意图进犯重庆的日军,获得了国民党政府授予的至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胡敏珍用如是洗练的语言,来描述胡琏在抗日战争中的历程。

▲胡琏

淞沪会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日两军之间第一次大会战。

日军入侵上海后,国民党第十八军开赴上海参加会战。身为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六十六团团长的胡琏,则奉命率部守卫上海北面的罗店地区。

第十八军的对手是松井石根率领的日军王牌第三师团。胡敏珍所说的胡琏率部“三进三出罗店”,是因为中国军队和日军在罗店地区形成一场拉锯战。

从以下的文字中,可窥一斑而见罗店战场酷烈之全豹——

日军以罗店为突破口,派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六十六团阵地,施放烟幕弹,以坦克掩护步兵冲击。胡琏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又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日军前进通道。有时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以杀伤敌人。有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顽强地坚守阵地。

在历时一个月的拉锯战中,罗店地区血流成河,被称为“血肉磨坊”。淞沪会战后,胡琏因战功卓著,由团长升任旅长并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辗转于各地抗日前线。他先是随部挺进苏南开展游击战,重创敌寇。后又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及枣宜会战。1942年,胡琏升任第十一师师长,成为“土木系”中重要一员。

“无论是哪场战役,爷爷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从历史经验中取得前人智慧,以获取致胜的先机,不拘泥于所受的教育,无避于汲取敌人的长处。”胡敏珍如是评价对待战争的祖父。

▲胡琏和彭孟缉

胡敏珍特别提到,因为祖父胡琏的理念是“軍人以获胜为天职”,所以他才能屡次以寡胜众,化劣势为优势,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境下率军逆袭。

在石牌保卫战中,胡琏的上述理念彰显得淋漓尽致。在这场被《新华日报》描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斗中,胡琏写下了军旅生涯中最辉煌一笔。

“1943年,艰苦抗战已经到了中后期,由于美国人最终抛弃了孤立主义,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日军此時已在太平洋挑战美国利益,为了补充被美国人截断的战略物资,诸如石油、钢铁、木材、橡胶等,故而急欲抽调深陷中国战场的兵力,妄图打通中国江防军部署的重重武力,直取重庆,逼迫国府与之谈判,以取得进攻南洋、打通印度,与轴心国会师西亚的梦想。”胡敏珍如是介绍石牌保卫战的背景。

石牌是位于湖北宜昌的一个山村,这里的石牌要塞是守护陪都重庆的第一道大门。在作为鄂西会战中一场重要战役的石牌保卫战打响前夕,蒋介石命令时任第六战区司令官的陈诚指派部队死守石牌。因为石牌要塞作为进入重庆的唯一门户一旦被突破,重庆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南京。

最终,死守石牌这一重大责任落在时年37岁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身上。

1943年5月下旬,日军以6万兵力将石牌合围。已在战场上与日军交锋近6年的胡琏深知,无论从装备还是从兵力对比上看,这都是一场生死之战。为此,他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

在大战开始前,胡琏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给亲人写诀别信,另一件是祭天。

胡琏的诀别信写给父亲和妻儿等至爱亲朋。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道:“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在信中,他也表达了忠孝难以两全的内疚之情。

祭天仪式,在1943年5月27天中午12点举行。那一刻,胡琏站在一方高台之上,他将右手握拳右臂举向天际,带领台下的5000多名第十一师将士宣读如下誓言——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此誓!

宣誓次日,石牌保卫战打响了。

战斗之酷烈在史料中多有记载,胡琏麾下的第十一师将士的英勇顽强和流血牺牲也在影片《石牌保卫战》中生动再现。影片中,日军在炮火及空军掩护之下,分成无数小股,向中国守军阵地猛烈攻击。中国守军遵照胡琏的指示,顽强抵抗——当敌机轰炸或炮击时,守军以山岩为天然掩蔽所伏地不动,等日军进入有效射程才用迫击炮、机关枪、步枪、手榴弹织成火网,有效歼灭敌人。

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是一场白刃战。在一片硝烟弥漫的焦土之上,第十一师将士与日军拼刺刀进行贴身肉搏——在长达三个小时之内,战场上没有枪炮声,唯有中国士兵以青春生命搏击敌人的喊杀声在奔涌。最终,敌人死亡1000多人,第十一师将士同样死伤惨重,惯常用来描述战场惨烈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都不足以概括这场白刃战的酷烈。

誓死捍卫国土的将士,一生都记得石牌要塞山峰上那面青天白日旗。有人说,那面在战事紧要关头出现的旗帜,是胡琏亲手插在要塞最高的山峰——它代表着守军誓与要塞共存亡的决心。

“(依)山势作战,短兵相接,中国军人以血肉筑长城,个个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报南京大屠杀之仇,报重庆大轰炸之恨,终于真理战胜邪恶,敌军狼狈溃散,也为中国军队日后的反攻,吹起嘹亮的号角!”胡敏珍谈及石牌保卫战的胜利,心情颇为激动。

关于胡琏率领第十一师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弱胜强经典战例的石牌保卫战,胡敏珍听到不少对祖父胡琏的溢美之词。但是,她理性地说:“我个人不会也不可能把功劳都算在爷爷或者他的部队身上。”之所以会有如此认知,是因为作为一位将军的后代,胡敏珍耳濡目染地看到了战争的全貌——

当海軍打光了所有舰船,但是仍捞起江中的舰炮,搬运到山上陣地,瞄准沿江而上的日軍舰船,水兵们也都拿起枪支部署要塞阵地,准备给与敌人迎头痛击;空中的飞虎战机成群结队,面向妄图以优势空军轰炸国军阵地的日本军机,不断地追击驱赶……地面依山采取守势的英勇战士早已构筑工事,囤积粮草弹药,准备痛击来犯的敌人。战争的场面惨烈一场,每一个倒下的中国军人,都是以热血浇灌民族魂,诚如我爷爷在此役前的“祭天文”中所描述,是以保卫我祖宗辛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故苍苍者天,必佑忠魂、胜利即在握!

石牌保卫战结束后,胡琏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

1944年8月,胡琏升任第十八军军长。

1945年,胡琏率领第十八军参加湘西会战。当年8月,胡琏的8年抗战历程以在长沙和衡阳地区接受日军投降画上句号。

兵败于淮海战役,余生依旧有所成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战场就是胡琏的宿命。

佩戴勋章走下抗日战场后,胡琏又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

在这场被胡敏珍称为“国共兄弟阋墙”的战争中,胡琏在南麻战役、鲁西南战役等战役中,曾与许多共产党高级将领交手,互有胜负。

在电视剧《亮剑》热播时,有人说李云龙的对手、国民党将军楚云飞的原型就是胡琏。李云龙的原型是开国中将王近山,在解放战争时期确实曾率兵浴血奋战在淮海战役前线。

无论对手是谁,无论胡琏有多大的军事才能,都难以力挽蒋家王朝崩塌的颓势。最终,打过不少胜仗的胡琏兵败淮海战役。

不过,作为蒋介石五大王牌之师中代表性人物之一,胡琏既没有像张灵甫那样战死沙场,也没有像杜聿明那样被俘,而是带着伤从战场上脱逃。

1949年9月,胡琏以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的身份带兵从海路退至孤岛金门。从此,开启了其作为“金门王”的旅程。在金门,胡琏在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中让解放军第十兵团损失9000多人。此役成为包括粟裕等解放军将帅永远的痛,也成了胡琏治理金门的起点。

在回答红船编辑部关于胡琏驻守和主政金门8年期间有何作为的问题时,胡敏珍说了如下一段话——

曾经,金门岛上风沙漫天,草木稀疏,面积不大,人口不少,全盛时期十几万人拥挤在大约150多平方公里面积内,食衣住行各方面都有困难。爷爷就想方设法振兴经济,开办实业——兴建养猪场、晒盐场、瓷土场、酿酒厂……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植树造林、开凿水庫、兴建公路、广设学校……后来,荒漠一样的金門,成了海上的绿洲。在爷爷的经营下,民军关系也获得百姓一致的赞扬。当地一些老者,如今还不时称颂爷爷昔日的政绩,比如高粱换大米、奖励求学。

胡敏珍也特别提到了金门生产的高粱酒。

金门土地以旱地为主,只能种花生、地瓜等旱地作物、无法种水稻,驻军与当地百姓“吃饭”是个难题。胡琏主政金门后,开始鼓励百姓改种高粱。

胡琏在《金门忆旧》中自述:在苦思焦虑之中,忽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原来金门每月至少要从台湾买酒十万瓶以上,如果把这笔买酒的钱改买大米,以大米换老百姓的高粱,再以高粱制成高粱酒,这样饮高粱酒,吃大米饭,燃高粱秆,岂不一举三得。

1951年底,胡琏决定募集军中来自大陆各地会酿酒的军人酿造金门高粱酒。次年9月,第一批“金门高粱酒”出厂。从那时起直到如今,金门高粱酒一直在造福当地民众。

1972年,65岁的胡琏被任名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晚年,他并未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开始潜心钻研历史典籍并写作,著有《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和《越南见闻》等书籍。

1977年6月22日,胡琏因突发心脏病在台北逝世。那天,金门的军人和百姓沿途摆设香案祭奠胡琏。几天后,家人遵照其遗愿把骨灰撒在金门水头湾海面。

▲胡琏

一代战将胡琏的归宿,正应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首诗:“河山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国危愈觉江山美,世乱从知骨肉亲。”

事实上,胡琏虽然永远留在了金门,只有亲人知道他生前一直心系故土。

据胡敏珍介绍,胡琏晚年最后一篇日记中,记载了自己的家世,家乡的地址和对后代的寻根嘱托。

“爷爷期盼我们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源从何而来,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够回乡寻亲,与家族团聚。”胡敏珍如是介绍祖父的嘱托。

对胡琏的嘱托,他的后代一直铭记于心。近年来,胡敏珍经常往返于两岸,并找到了生活在陕西渭南的堂叔、堂弟们。她用“彼此分外亲切”6个字来形容与亲人团聚后的感受,也对祖父没能落叶归根而深感遗憾。

也许是因为这个遗憾,胡敏珍近年来不断重复着一件事——把客死台湾的老兵骨灰带回大陆,“让他们落叶归根,完成他们回到故土的遗愿”。

与此同时,胡敏珍一直在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做着自己的努力。

“这些年来,我在大陆参加非常多的学术研讨会,也到各地参观拜访,认识许多新的朋友。我也办了许多的邀请,邀请大陆的朋友来台湾参观方问。”胡敏珍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两岸的和平。

▲胡敏珍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右)

采访手记:

“治军的胡琏”与“治家的胡琏”

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胡敏珍还讲述了胡琏的治军理念和与家人相处的故事。

作为军人——

在淮海战役以及后来的金门战役期间,爷爷和共军多次交手,互有输赢。然而,即使毛泽东主席对爷爷这位敌方将领,也有“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曲避之、待机取胜”的评价。可见,胡琏将军的军事才能,是受到两方阵营所重视的!

再者,爷爷有云:“打仗打将,意思是说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将领们无惧生死、团结一心,上下众志成城,才是取胜的重要关键。”

因此,爷爷带兵赏罚分明,注重军纪,奖励读书,看重品德才能,鼓励发挥创新,并屡次举荐优秀人才请长官重用,也吸纳各方贤能志士为已所用……所以,胡琏将军能够在近代史中小有名气,实非偶然。

作为家人——

在抗日战争期间,爷爷多次写家书给我的奶奶曾广瑜。每封信中,都记载着他对家人的关怀。

因为他一直都在前线作战,所以跟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所以,写信的时候,就嘱咐奶奶要照顾孩子们的健康,要注重他们的学业,也跟奶奶说了很多对不起的話。就是说,因为战事非常忙,再加上待遇非常的不好,所以也沒有太多的钱可以寄回家,所以要奶奶自己想想办法。

我的奶奶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爷爷在前方打仗,她就带领着一家人在后方,节衣缩食过日子并教育子女。

其实,不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包括爷爷到了台湾之后在金门,后来又到越南当“大使”,他与家人都是聚少离多。这期间写来的家书,总是鼓励他的子女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把自己的学业和自己的家庭照顾好。

因为爷爷不常在家,再加上他的军人威严,还有他非常注重家教,要求我们长幼有序,所以每次他从外地回来的时候,家里的气氛就会凝结住,大家都会非常紧张,然后鸦雀无声。

因为他是个大将军,大家都有点怕他。其实,我的爷爷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他对我们孙子辈都非常爱护,总是鼓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的爷爷一辈子,不是打仗就是读书,所以世人既称他为福将(因为他多次逃过生死危难),又称他为儒将。

也就是因为他非常爱看书,既吸取古人的智慧,也学习各种现代化的知识。日后,他在越南担任“大使”8年,能够以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从未出洋留学研习,却能在各国使节面前以英语侃侃而谈,交流演讲应接不暇,实在是因为他下了功夫苦学所致。

我回到渭南老家后,听到乡人们描述我的爷爷年幼时勤奋好学的轶事,我都会觉得爷爷是真的了不起,是我们后辈子孙学习的榜样。

撰文:李秀平

统筹:李秀平

0 阅读:0

红船编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