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在偏远的山冲里,离我家有七八里路的样子。
但从我懂事起,母亲就只带我回过一次外婆家。
那是我六岁那年,当时弟弟还抱在手里。父亲在出工的时候受了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刚好又赶上青黄不接的四月,家里连口粮都没有,弟弟更是饿得呱呱叫。
没有办法,母亲就带着我抱着弟弟回娘家,希望能弄点粮食回来。
外婆家在山里,水田很少,但好在山土很多,家里没有稻谷,红薯或者红薯米肯定是管够。在那个年代,红薯米也算得上硬通货,能吃饱不饿肚子就行,谁还有资格嫌弃?
外婆家的条件不错,外公开着一个代销点,多少还有点收入,再加上家里负担轻,一直以来就是他们村里的好人家。
可那一回,外婆一粒红薯米也没有借给我们,甚至还对母亲说:你回娘家就是空着手来的啊,要不是看着两个外孙可怜,我连饭也没得给你吃的。
母亲听了这话,当即就眼泪婆娑起来。幸好外婆也没有继续说,忙着做了一顿饭,但也只是盛了一碗给我吃,顺带还给弟弟弄了点稀饭。
至于我母亲,外婆根本就不管不顾。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为什么外婆对母亲就这么冷漠?
后来才知道,母亲在婚事上没有遵循外婆的要求,这才导致她们母女关系紧张。
外婆只生了两个女儿,我母亲还有个小七八岁的妹妹,也就是我姨娘。
因为家里没有儿子,母亲长大后,外婆就一直在说,你将来要留在家里招郎、也就是找个上门女婿,母亲一开始也默认了外婆的安排。
外公是个老好人,家里什么事都是外婆拿主意,他只负责干活赚钱,家里有饭吃,他就只看自己的书。
因为家里条件算好,又受到外公的影响,母亲小时候就读了点书,甚至还读到了初中。后来就在公社的篾厂干活,认识了我父亲。
外公外婆对这门婚事很满意,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父亲做上门女婿。
可母亲却不答应,说娘家在山冲冲里没有前途,自己这辈子就算了,但绝不能让自己的后代还留在山里,一门心思要嫁到父亲家里来。
就那样,外婆就和母亲有了分歧,虽然后来勉强同意下来,也还是父亲答应,今后只是不住在娘家,但娘家的事都会操心。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开始两年大家也相处愉快。
可后来外婆和一个妯娌闹矛盾,对方骂了她一句“截代种”。
外婆气不过,就想起这一切都是我母亲不听话导致的,要是当年同意在家里招郎,哪里会受这般气?
于是,外婆就把那份愤怒移到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和母亲的关系就日益紧张起来。
刚好,母亲带着我们俩回娘家借粮食,外婆自然就要出口气了。
虽然明知道自己的亲娘说的气头话,但母亲还是一粒饭也没吃下,等我和弟弟吃完,拉着我们就走了。
那时候,小姨也成了家,因为我母亲的缘故,留在娘家招郎的就变成了她。婚后还在院门口的大路边建了新房,小姨一家人就住在那里。
我们娘仨回家路过小姨的家,马上就被小姨拉进了屋,看着姐姐泪眼婆娑,小姨心里马上就明白,肯定是受了老母亲的气。
可到底是自己亲娘,这口气可真没地方出,陪着我母亲说了半天劝说的话,还打发姨父从楼上拿了一包红薯米,吩咐他悄悄送去我家,还交代千万别让外婆看到。
姨父扛着红薯米在前面走,姨妈牵着我,陪着抱着弟弟的母亲送了很远,直到我家门口那座木桥头才回去,临走前,还在我口袋里塞了点东西。
回到家,母亲一边流泪一边给我们做吃的,我不小心就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纸团,竟然是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票,五块钱,那是姨妈悄悄塞在我口袋里的。
那年的四月,就靠着姨妈给的那袋红薯米,再加上那五块钱买的肥肉熬成猪油,我们一家人才算熬了过来。
幸好到了下半年,父亲的伤终于好了,能够出工赚口粮,还能偷空去河里抓点鱼,抓的鱼多了吃不完,就尝试熏干着拿出去换钱。
慢慢地,父亲熏的小鱼干在我们当地就很有了名气。等到承包到户之后,父亲就靠这个赚了钱,家里的条件也很快好起来,也成了我们当地的好人家。
我和弟弟一直很感谢那条河里的小鱼,因为就是在它们的奉献下,我们姐弟才能顺利读书,我初中毕业考上了中师,毕业后回到镇上当了老师。
弟弟读了高中,后来考上城里的大学,毕业后在市里成家。
也直到这时候,我们家才算彻底扬眉吐气起来。
母亲和外婆的关系,那些年一直不冷也不热,自从那次借粮食被外婆挖苦了一顿之后,直到我上师范之前,母亲都没有再去过娘家。
有什么事都是打发父亲过去,自己顶多就是把东西送到小姨家,在那里和外公说阵话。
后来我们懂事了,也劝说母亲不能这样。
但母亲却叹着气说,你外婆就是那样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有理,就是得理不饶人。
其实也不怪她,她生长的那个年代,外公那么“懦弱”,她要是再不厉害点,也确实更受人欺侮。
但母亲愤愤不平的是,自己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外婆竟然不肯借粮食,分明就有点断绝母女关系的味道,所以这么多年都不曾去看她。
一直到2005年,当时的外婆85岁了,突然中风躺在床上,连说话也不利索了,母亲才再次真正回到娘家。
这么些年来,也算是第一次母女相对。
外婆在床上躺了三年,三年里,六十多岁的母亲寸步不离地守在她面前,就算有时候要回家一趟,也是处理好事情立即回去。
外婆在临终前突然能说几句话了,意外地对母亲说了一段话:说你我母女都太倔,你能服侍我三年,我也没有话说了,你要是愿意,我们下辈子还是做母女吧。
送走了外公外婆,外婆家就只留下一个符号。
当然,还有一个疼我的小姨。
在我心里,小姨一直就是这世上最好的人。
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好人总似乎没有太好的财运。
小姨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可惜两个堂弟都挺本分,或者说太老实,从小在山窝窝里长大的孩子,见到生人就会躲起来的那种。
两个堂弟读书也是对付,初中毕业就回家,然后跟着大人出去打工,但基本都是在建筑工地或者码头卖苦力。
后来又去了河源的山里砍树,绕了一大圈子,就那么搞回了老本行。
两个儿子没有起色,小姨和小姨夫的日子也过得挺拮据的。小姨曾经和我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去过一次桂林,老是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却根本没有见过。
当时我也刚结婚不久,但自从自己能赚工资开始,我每年都会去小姨家里很多次,每次去都会买点补品什么的带着,临走还会偷偷塞点钱在她枕头下。
我永远也忘不了,六岁那年小姨借给我们的那袋红薯米,还有我口袋里的五块钱。
对我来说,现在给小姨的,无非就是我自己少吃一点而已,但她当年那可是救命的东西,甚至一开始就没有让你还的想法。
2008年的时候,为了满足小姨的愿望,我和丈夫特意去了一趟桂林旅游,带着父母和小姨和姨父。
四个老人在漓江坐竹筏,小姨却对我母亲说了一句令人我啼笑皆非的话:
早知道桂林山水是这样,还不如请姐夫在你家门口的河里,自己搞个竹筏撑着玩,还不用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