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群远方来客突然造访了云贵高原上一个偏远的村寨。
他们都是文史馆的党史研究者,包含多位知名的专家学者。
这群人此次任务是探究一支当年神秘失踪的红军部队的最终命运。
1934年,红52团在长征途中于贵州区域失去联络。
红52团为突破国军封锁线,毅然掩护大部队转移。战士们虽遭国民党大军围困,但坚决执行任务,此后下落不明。
多年来,党中央持续寻找红52团残余部队,建国后多次派专业搜寻队赴云贵地区,旨在查明战士们的下落。
这些付出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成果,一切努力皆付诸东流。
70年后,党史研究人员于旧资料中发现了红52团谜团的一些线索。
他们专程赴乡村探访,终得一位九十岁老翁透露,讲述了红军英勇战士们的最终命运。
党史研究者如何细致探究,揭示尘封七十年的真相?红52团在云贵地区经历了什么?幸存的红军战士最终流向何方?
【老人道明真相】
回溯历史,红52团失踪与我军当时的艰难处境紧密相关。长征期间,红军各军团部队均曾出现与中央军委失去联系的情况。
红52团隐匿于云贵高原,加剧了我军搜寻难度。该地少数民族众多,汉语汉字能力有限,致使红军信息传递与资料保存极为不便。
多种因素交织,使红52团突然消失,成为党史军史上七十年未解之谜。建国后,党中央三次派调查组赴贵州探寻,均未能找到答案。
时移世易,红军昔日遗迹已难觅踪迹。中央调查组仅凭当地红军传说循线查找,其搜寻效率极为低下。
中央搜寻时,数支红军部队下落得悉,但红52团仍无踪。直至2001年,党史研究者杨又铸在复杂资料中寻得部分线索。
杨又铸在红军部队和党组织资料中未获所需,转而查阅贵州各县镇的地方县志与风物志资料,以期找到线索。
贵州省石阡县遗留的县志资料中,杨又铸发现了重要线索。
县志记载,1934年石阡县有红军部队两次入驻该镇。
该情况与红52团原开拔时间及行军路线吻合,且线索至此中断,表明石阡县很可能是红军战士忠魂的安息之所。
杨又铸发现重要线索后,即刻通知中央文史馆党史研究中心。中央高度重视,特派专业调查团队协助杨又铸开展寻觅工作。
一行人依据县志线索,深入重山,抵达困牛山村。他们确信,此处即为红52团传奇终结之地。
工作人员询问当地村民关于红52团的具体情况时,村民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保持沉默,不愿回答。
年轻村民未经历战争,不知红色往事属正常,但村中老人回避的态度令杨又铸感到惊奇与困惑。
我军在民众心中地位崇高,调查组询问红军事宜时,普通群众均积极主动提供线索。
困牛山村老人们的异常态度暗示他们了解颇多,但因苦衷而不愿言谈。鉴于此,杨又铸决定与团队实施“群众路线”,深入探究。
调查团队驻守困牛山村,每日与村中老人闲聊,借此减轻他们的敌意与戒备,融入当地生活。
久而久之,工作人员与村民关系日渐亲密,尤其与村中老人更为亲近。见几位老者态度缓和,众人即刻把握时机,询问红52团的下落。
最终,村中一名九十多岁的老者向调查团队讲述了红52团在困牛山村的传奇。尽管已过七十年,他仍记忆清晰,往事宛如昨日。
老人叙述,红52团战士曾与国民党大军激战,战况极为惨烈,最终多数红军战士被迫跳崖,英勇捐躯。
困牛山村村民主动为红军52团战士收尸,家家户户地窖均堆满遗体,可见该团战死伤极为惨重。
讲故事时,老者领调查团队至烈士墓前,焚纸祭奠,以此表达对我军英雄亡灵的尊敬与追思。
结合老者口述与党史研究人员资料,红52团失踪之谜得解。这是一段惨烈故事,因伤亡惨重,困牛山村老人不愿多谈。
【困牛山的战斗】
1934年10月,红军面临生死存亡关头,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因王明、博古的错误指挥及国民党军的紧逼而失败。
为保存革命火种与工农红军有生力量,中央军委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由此,声势浩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始。
中央军委指示下,红军各军团分头行动,力求打破国军包围。其中,第六军团负责西侧突围任务。
红军第六军团圆满完成任务,突破国军西翼重重封锁线,同时对兵力远超自身的敌军实施了有力反击,造成重大伤亡。
好景不长,博古的瞎指挥使红军第六军团迅速陷入险境。本应即时与大部队汇合,但博古却命令战士们回头迎战国军主力。
究其原因,红军第六军团的成功脱逃与局部胜利,让博古产生错觉,误以为第六军团能与国军主力抗衡,未充分考虑敌我兵力悬殊。
第六军团领导面对博古的劣策犹豫不决,深知此行近乎赴死,但中央军委之命,不得不从。
红军第六军团将士经商议后,决定遵从军令,自我牺牲,力求为我军大部队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为牵制迷惑国民党大军,红军第六军团决定充当“诱饵”,选择实力最强的国军部队。不顾兵力薄弱,他们毅然向国民党桂系部队方向进发。
国军本以为我军突围成功而受挫,见红军第六军团重返,蒋介石大喜,迅速指挥桂军进行阻击。
桂军与第六军团在甘西遭遇,我军处幽谷劣势,高地桂军重创我军。第六军团受压制,湘军、黔军亦前来增援。
第六军团指挥部面临三路大军围攻,迅速决定撤至山地深处,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擅长的游击战术对抗敌军。
规划撤退路线时,红52团作为第六军团先遣队,负责山区地形勘探。团长龙云在勘探中上报了不利消息。
云贵高原山区地势狭窄,甘西地区尤为突出。红52团占据险要位置,其行动直接关系到红军第六军团的撤离全局。
若红52团随大部队撤离,需他部侧应且撤离难保;若其负责殿后,则能有效争取大部队撤离时间。
龙云与红52团八百余名战士,均为身经百战、革命信念坚定的老将,全团决意牺牲自我,主动担纲掩护红军六军团撤退的重任。
负责掩护则不可游击,需正面迎敌。龙云果断率八百红军,逆我军主力而行,直面三倍于己的桂军,执行掩护任务。
困牛山区域,红52团与敌军正面交火,背临悬崖峭壁,战士们决心拼死战斗,展现出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我军气势强盛,敌军兵力虽数倍于我,却未获战场优势。为速战速决,国民党部队想出狠毒计策,意图消灭我军。
国军绑架困牛山村村民至战场,以其为盾牌掩护前行。红军战士投鼠忌器,顾虑村民安危,边战斗边撤退。
红52团主力迅速被逼至困牛山悬崖,仅小股分队突围。面临抉择:要么伤害村民反击敌军,要么为保护百姓而牺牲。
面对生死抉择,红52团战士毅然选不害百姓也不被国军俘之路,集体跳崖,壮烈牺牲。
这幅悲壮画面深深震撼了国军与被绑架村民,铭记于心,难以忘怀。伤痛沉重,困牛山村民因此不愿多向外人提及此事。
提及至此,或许有朋友会问,红52团突围成功的战士去向何方?结合困牛山村民与周边村镇居民的叙述,杨又铸找到了答案。
【剩余部队结局】
红52团有八百余名战士,龙云率二百余人成功突围,他们沿峭壁攀岩撤退,最终抵达河滩。
龙云经简单修整后,决定率两百余名战士沿河而下,寻找村落补给,并探寻与主力部队汇合的新路线。
行进至村落途中,红52团残部行踪暴露,被一名常经水路运货的布商察觉。
这名布商有亲戚是国军基层长官,他自称国民党反动派爪牙,每日倚仗权势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发现我军后,布商初感恐惧,随即认为“立功受奖”的良机已至。他向我军动态报告给当地国民党军,国军随即采取行动。
桂军追击部队当晚派先遣队偷袭河滩修整的红52团残部。因地形不熟且兵力悬殊,我军迅速败退。
河滩激战中,红52团残部两百余名战士几近全歼,未当场阵亡者在被围后,为免受俘辱,亦决然自尽,壮烈捐躯。
一夜之后,红52团仅龙云幸存。他负重伤仍坚持北上,只为将军情上报中央指挥部。
在贵州边界,龙云遭国民党保长发现并俘虏。国军严刑拷打,企图获取红军情报,但最终一无所获。
龙云的英勇抵抗激怒国民党反动派,遭其囚禁。因重伤感染且频繁转狱,龙云半年后于湖北武汉的国民党监狱中去世。
至此,红52团战士全部英勇捐躯。困牛山村村民主动安葬烈士,并自发树碑立传,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切感激与永恒怀念。
红52团失踪真相揭晓,标志着我军长征历史画卷完美拼合。该团牺牲奉献、爱民护民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国党史与军史之中。
2016年,贵州省政府批准龙云为烈士,并授予“人民英雄”称号。这份荣誉虽迟但至,历经八十多年后,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龙云同志若知,必不介意虚名。他与红52团八百余战士,生前死后皆护佑这片红军浴血奋战、牺牲过的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