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对老年人来说,好的养老服务,是托起他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点。“我很关注如何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市南区珠海路街道辛家庄社区居民刘爱萍说。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改扩建30处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完成适老化改造1万户以上。
如何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让老人在家门能享受到更舒适更便利的养老服务,让老人们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还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养老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而代表委员们关于助老食堂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青岛崂特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慧代表今年就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推广社区食堂建设的建议。
邢慧代表表示,当前居家养老还是重点,老年人大多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家里、社区里安度晚年。而老年人在家就会碰到诸多不便,这也是居家养老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老年人尤其是面临“买菜难、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亟待社会各方面合力推动解决。
邢慧代表说,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助老食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在社区层面更好地实施,让更多的社区具备为老人供餐的能力,她在经过调研后给出了自己的多条建议。
邢慧代表建议,要加快推广全市的社区食堂建设工作。通过对已建的社区食堂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各种运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区食堂建设,做到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企业助力的运营模式,并在全市具备条件的社区全面推广。
这其中,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部门的联动,统筹规划好社区食堂的建设。结合区域实际,整合现有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服务资源,加快老年助餐点的提档升级。
政府应加大鼓励社区食堂建设的政策力度,如减免房租、水电煤气费等,或者给予运营补贴、慈善捐赠等方式,保证运营者能保本微利,长久运作下去。
她还建议制定相应的社区食堂建设指引,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利用本社区现有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有温度、有质量、有特色的品质社区食堂,让老人真正感到省心、暖心、贴心。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对于助老服务尤其是助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即墨区古城社区党委书记吴经岳代表工作在社区,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去年青岛市完成了1.8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将继续增加1万户的适老化改造,并且计划新建、改扩建30处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吴经岳代表说,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向老龄化趋势发展,社区对于老年人的关怀也正从送物、送钱发展为送服务、送政策,这也是我们今后社会保障的一大重点。“我们社区在新的一年,就将进行社区食堂的改造,居家服务包括每月给老人理发、送餐等也都将进一步加强。”他说,社区会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网格化走访了解,并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争取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和美的生活环境。
这也是吴经岳代表认为养老工作应该发展的方向。他认为,接下来我们应该将社区养老服务向通过资源管理整合来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方向努力,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具体情况和需求的摸排,研究制定更适合他们的服务内容。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要社区自发推动,还要从政府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要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保障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应有的服务。
他还建议,可以研究建立社会组织、成立公益基金等,通过商会等社会资源的融入,加大社区养老公益基金的募取,争取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
为此,他认为可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助老食堂的服务标准;为老年人多建一些活动的公共服务空间,这其中就包括养老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理疗空间等。同时也引导老年人力所能及地从事手工劳动,吸引他们走出家门,共同来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从精神上让他们得到愉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人群占比很高。对此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丛锦松委员提出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提案。
经过前期调研,丛锦松委员发布,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在医疗方面存在着居家医疗服务短缺、居家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
为实现青岛市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地健康居家养老。丛锦松委员表示,需要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对此,丛锦松委员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家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为居家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人定制个性化随访服务计划,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延伸,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与周边医院的合作机制。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方便老人就医。开展医疗机构驻点巡诊方式,由医院在社区设医务室或定期派医生巡诊,为老人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居家医疗服务项目,派医护人员上门为长期卧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指导家属掌握基本护理技巧,提供居家养老所需的化验、换药、注射等最基本的医疗上门服务。
同时,丛锦松委员建议,加强从事养老医疗服务人员的数量供给和专业供给。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医疗护理技能培训的人次和批次。组织养老服务人员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课程,邀请医护专家进行实操型的护理技能培训。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增加老年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等养老医疗相关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占比,为社会医疗养老系统性稳定性提供专业人才。完善医养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与激励机制。
加大对居家养老医养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区宣传等多渠道加大对居家养老医疗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也加大医养创新资金投入,探索推广远程诊疗、智能设备应用试点,搭建智慧健康养老平台,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老人及其家属可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服务、查询健康档案等。
延伸: 青岛养老,全国“领跑”在过去的一年里,青岛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
卧病在床,有康复师上门服务;子女出差,可以把老人安置在养老服务站;不出门就能就餐,有人上门送药、测血压……这是青岛老人在家门口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内能享受到的服务。青岛市民政局晒出的2024年工作成绩单提到,本市已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面普及医养结合模式,让养老更有“医靠”。为1.8万户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5万余名失能失智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
青岛市1037万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238万,老龄化率达到了22.95%,比全国的老龄化率高出1.85个百分点,青岛市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社会。
青岛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在137个镇街建设了139处镇街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村居一级也建成了1313处养老服务站,形成了从机构到社区、到村居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作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的一环,养老助餐也是近年来市民高度关注的话题。目前全市老年助餐机构达到1394处,服务老年人1600万人次,实现助餐设施由“零星发展”到“规模布局”。
青岛市在助老食堂的服务上也是各式各样。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同和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建有全市首个智能助老食堂,能依托智能餐盘‘前减式’计算模式,计算老人取餐的重量,帮助老人合理控制饮食结构。智能助老食堂还能通过老人购买餐食的种类及数量,监测老人的饮食结构,为老人提供更加科学的就餐建议。
2024年底,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青岛在政策措施支持度、财富储备充足度、服务体系完善度、社会环境友好度、银发经济成长度五个维度均进入“领跑级”级别,在综合引领型城市榜单中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李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