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伏,为什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老传统有道理吗?

青丝评文化 2023-07-21 08:02:00

中伏,三伏中的第二伏,是指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前一天为止的时间段。我们所说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个时间段组成了三伏,这段时间通常为一个月左右。初伏的第一天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10天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会出现中伏20天的情况,反之则只有10天。每年的初伏、中伏、末伏时间都有所不同,但三伏的组成和持续时间通常是不变的。而出伏标志着夏季将要过去,日照时间开始缩短,天气也开始逐渐凉爽,这段时期历来被视为秋分前的一个重要转折。

中伏是我国夏季炎热的一个标志性时期。今年,这一时段会持续20天,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作为夏季三伏天的中间阶段,与头伏、末伏有所不同,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夏季养生的关键时候。由于炎热的天气和身体出汗的原因,身体消耗过度,很容易出现疲劳和体力下降的情况。

在古代,由于夏季的三伏时期天气炎热难耐,田间劳作时极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这在古代非常致命,所以古人大多都会选择休息,并称之为"歇伏"。同时跟其他节令一样,三伏还传承着很多食俗。古代的富贵人家通常在初伏期间杀鸡杀猪,每天大吃一通,说是三伏炎热,频繁出汗后更利于吸收。而寻常百姓虽然不能天天大鱼大肉,但同样丰盛美味,俗谚“头伏饺子二伏面,赶在三伏吃鸡蛋”便是这种民俗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古代官府也为三伏期间的官员准备了“颁冰”的福利,如《燕京岁时记•颁冰》中说“京师自数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民间则在街上有冰售出。”

不过寻常百姓,显然没有这些待遇,俗语“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等才是农家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三伏天期间,人们经常会感到身体消瘦和食欲不振,古人称之为苦夏。此时正需要一种开胃解馋的美食,饺子便是缓解这种状态的不二之选。而在山东的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是应对三伏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入伏之后的早晨,他们只吃鸡蛋,而不再食用任何其他食物。

现在看来,这些习俗的产生显然顺应了自然规律。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因为伏天的高温而比平时要快,身体消耗大,在补充充足热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消化吸收及开胃解馋。在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古代,面食中的饺子无疑是符合条件的不二之选。

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饺子等面食可为人体提供充足热量,且易消化吸收。炎热的天气里,吃碗热汤面发发汗,驱除外邪的功效,深受人们欢迎。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梁宗懔写道“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由此可见,中伏吃面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实际上,古时小麦产地相对偏北,而江南水乡则盛产水稻,因此南北饮食差异的产生,这一现象在面食方面尤为显著,想来这也是伏天吃面食等俗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吧。

0 阅读:71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