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杞人忧天有用吗?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易相知不相忘 2025-01-15 11:13:40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媒体的舆论几乎一边倒,都在为人口过多而发愁。当时大家普遍觉得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如今到了2022年,中国人口仅减少了85万,社会上却又开始忧虑是否要“保种救国”了。要是把这事儿放在1990年代,那绝对是个令人欢天喜地的大新闻。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人口增长终于得到控制,我们不再给世界增添负担,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2022年全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56万,死亡人口为1041万,全年人口减少了85万。

这是60年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情况引发了社会上的极大焦虑。

就连英国人也来凑热闹,他们那边有人推测,在未来80年里,中国人口只会越来越少,可能会下降到7亿左右。

从14亿掉到7亿,这样的数据看上去实在是太惊悚了,许多中国人看到后就更加焦虑了,甚至喊出“保种救国,多生孩子救国家”的口号 。

但实际上,我们犯不着把气氛搞得这么悲观。

首先,在短时间内人口不可能下降得这么迅猛。按照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的推测,到2035年中国仍会有14亿人口,到2050年还会有13亿人口。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代人离世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便英国人的推测是真的,那也是80年后的事情了。

要知道,这世界每过50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前,中国还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韩国还是朴正熙当政,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才刚刚访华。

那时苏联正处于全盛时期,在国际上对美国形成施压态势,朝鲜人民的生活也相对富裕。

可谁能想到50年后,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苏联却解体得渣都不剩,朝鲜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活在1972年的人,恐怕打死也不会相信强大的苏联会解体。

人口出生率与每一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不生孩子,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心情,心情好就可能多生几个,心情不好就少生。

这不像推测物理或化学数据那样,有稳定的科学逻辑可以遵循。80年的时间太久了,期间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说不定还会爆发一场世界大战,把全世界打得天翻地覆。

也许经过这些之后,全球人民突然就想通了,又开始疯狂生育了。就像韩国,现在其出生率在全球排名倒数,2021年出生率为0.84,2022年第二季度更是掉到了0.75。

韩国年轻人打死都不愿意生孩子,可把韩国政府愁坏了。韩国政府甚至吓唬民众,称到2067年韩国人口会只剩3689万人,到2117年将只有1510万人。

我总觉得,拿100年的数据来说事,是韩国负责人口事务的官员在拐弯抹角地恐吓年轻人,仿佛在说“你们再不生孩子,亡国灭种的责任可就落在你们头上了”。

为什么我对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件事一点都不悲观呢?

因为我经历过人口问题舆论的大转变。我十几岁的时候,报纸和电视上只要提到人口问题,无一不是悲观的论调,每个人都忧心忡忡,担心将来中国人口达到14亿时,该如何养活这么多人。

当时那种焦虑的氛围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感觉我们仿佛因为人口太多而对不起世界人民,专家们也愁得头发都秃了。

90年代中国媒体一边倒地为人口过多而发愁,可现在呢,2022年人口才减少85万,就又开始忧虑要不要“保种救国”了。

我们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有些事情不必过于发愁,只要把发展问题解决好,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口太多的时候愁吃饭问题,但发展起来后又会愁人口太少,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所以,关键在于国家能否持续发展,人口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都是可以接受的,国家发展不起来才是真正的痛苦根源。

就拿印度来说,这六七十年里印度的发展一直不太好,国内民众生活得极为痛苦。由于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他们只能满世界地寻找谋生出路。

低端劳动力跑去中东给王爷们干苦力,在42度的大热天里,在户外搬砖,一个月工资才两三千人民币,不仅被晒得黝黑,还要被王爷责骂。

高端人才则先是在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竞争,拼命考入印度理工学院,然后跑去给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企业做管理或者当程序员,混得好的甚至能做到市长、首相的位置。

印度公开数据显示有3200万人在海外谋生,我估计实际数字远不止这些。

印度是世界侨汇收入最多的国家,2020年侨汇高达820亿美元,比中国还高,这让潮汕人、五邑人、福建人、客家人这些传统侨乡的人都觉得有些没面子。

印度人在全世界范围内谋生,甚至把一些小国都“印度化”了。像毛里求斯、苏里南、斐济、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五个国家,印度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到处都是印度人,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咖喱的味道。

就连新加坡都有45万印度裔,这还不包括打零工和打黑工的。目前华裔在新加坡人口中只占74%,估计迟早华裔和印度裔在新加坡的人口占比会达到平手。

由此可见,人口多其实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国家有没有发展起来。

如果国家发展得不好,国民就会在国内和国外都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如果国家发展得好,就像现在的中国,2022年人口减少85万,全国媒体就一片震惊,甚至将其上升到“保种救国”的高度。

可在1990年代,中国人口才12亿的时候,天天都在愁人口太多,每个政治老师都把这事儿挂在嘴边念叨。

这才过去不到30年,态度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1990 - 2000年代,除了人口问题,环境污染和矿难问题也时常被提起,可现在这些问题不都得到解决了吗?

所以说,有些问题我们不要过于操心,要保持淡定,在战术上重视问题,在战略上藐视问题,要充满信心,也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是说发展能解决问题吗?那要是中国工业一直发展下去,不是会更缺人手吗?人口少了能不着急吗?其实真不用着急。

以前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完成资本积累,这种模式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口。

在1990 - 2000年代的东莞,常常能看到几万人的大厂,下班后,工人们穿着灰色或蓝色的制服涌出工厂大门,场面十分壮观。

但现在这样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了。而且往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越来越少,我们不再主要依靠这种低廉的生产方式来挣钱,而是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

像松山湖、华为园区,到处都是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他们个个年薪30万起,每个人的价值越来越高,个人产出也越来越多。

李书福曾讲过一件往事,吉利刚成立没多久的时候,他带着同事去参观现代汽车工厂,当时韩国人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把他们惊呆了,而那时吉利的好多工艺还只能靠手工敲打。

他们感到无比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现在中国哪家汽车公司不搞全自动化生产呢?我参观过很多中国汽车工厂,里面都是机器手臂在灵活地运作,加工过程中一路火花带闪电,场面十分震撼。

现在中国汽车在本土市场已经把韩国汽车打得节节败退,现代和起亚甚至都不好意思公布2022年在中国的总销量。

据汽车圈人士预估,北京现代2022年的年销量仅有28.43万辆,起亚则不到10万辆,照这样下去,起亚再过两年估计都要退出中国汽车市场了。

丰田、本田、日产、现代起亚现在在全球的销量虽然还不错,但他们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中国汽车会先在本土市场取得优势,接着就会向国际市场进军,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品牌会从国内市场一路追击,直至在全球市场上与这些老牌汽车品牌竞争。

不仅是汽车行业,就算是那些从事低端生产的企业也开始推广自动化了。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去东莞调研了一些中小企业,那些年销售额2000万左右的小工厂,只要能用机器人的地方都用上了机器人。

机器人不用缴纳社保,不会生病也不会请假,还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甚至连灯都不用开,既省心又省钱,还能少请很多工人。

随着中国工业自动化的日益普及,不仅能够对冲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人力成本优势,还可以解决未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人口减少一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随着参与工业生产的人口下降,中国进入第三产业的人口就会明显增多。如今中国的动画片制作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游戏产业也推出了《原神》和《黑神话》这样的佳作。这些都是第三产业逐渐发达的表现。

目前欧盟总人口是4.47亿,美国总人口是3.3亿,日本总人口是1.26亿,韩国总人口是0.52亿,这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才9.55亿,他们享受着全世界最好的衣食住行条件。

而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如果中国能够完全达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从人口数量上来说其实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人口仍有富余。

再想想中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半导体、造船、汽车、文娱、军工、医药、石化、医疗软件产品等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样一想,就会忽然觉得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可能刚刚好,不多不少。

而且随着中国人养娃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将会不断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去从事高科技产业,虽然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但人均产出会大大增加。

总结一下:

第一,虽然中国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减少,但人口的增减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现在焦虑根本没有用,我们还是放宽心好好过日子。

第二,尽管我们的工业发展高度依赖人力,但随着自动化的普及,工业所需的人口会相对减少,所以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就业人口的问题。

第三,至少到2050年,中国还会有13亿人口,所以现在真的没必要为人口问题发愁。

很久以前,李光耀曾被问到新加坡出生率下降的问题。记不清他的原话了,大概意思是只要生活质量提高了,女性能接受更多教育并参与工作,出生率就一定会下降,而且他对此也不想刻意去解决,觉得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代人做好这一代人的事情就行。

所以大家该吃吃、该喝喝,别为80年后充满不确定的事情操碎了心。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0 阅读:236

评论列表

朋友的朋友

朋友的朋友

10
2025-01-15 13:22

不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