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十大元帅里头,毛主席只称呼了其中三位为老总,而且啊,还有那么一位,因为出了个岔子,没能进到这个行列里。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创建离不开那十位大名鼎鼎的元帅。不过,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这十位元帅当中,仅仅有三位得到了毛主席“老总”的称呼。
更让人吃惊的是,居然有个人因为出了点小岔子,没能跟大家一起参与进来。
好了,咱们来聊聊,毛主席口里的那三位“老总”究竟是哪三位大佬?他们有啥特别厉害的地方呢?
首先说说朱德。
他被老外叫做“红版拿破仑”,也被看成是“红军老祖宗”。
考过科举,进过同盟会大门,还投身过护国行动。我之后去了德国和苏联深造,回来后又赶上北伐、南昌大起义、长征,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路,我还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与诞生。
1886年,朱德出生在一个租地种地的农户家里。
朱家世世代代都没出过读书人,家里头连一个认字的都没有,再加上没权没势,经常被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豪绅欺负得不行。
朱家的爸妈铁了心,哪怕得过紧日子,背上重重债务,也得供出个能撑起家门的文化人。
1892年那会儿,朱德和他的两个兄弟被家里安排去了一间叫垭的私塾学习。学了一年,他们又转到了一个挺有名的丁老师开的私塾。不过啊,那里面的学生大都是地主或者有钱人的小孩,他们三个就常被人嘲笑、排挤。
没多久,家里太穷,哥仨没办法只能退学,回去接着种田了。
朱德年纪小,就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这样他就有了机会去席家私塾继续学习。
1905年的时候,朱德去考了科举,结果考到了第20名的好成绩,之后他又轻松地过了府试这一关。到了1906年,因为清末在搞新政,就把科举给停了,开始兴办新式的学校。朱德呢,就考上了顺庆府官办的那个新学堂。在那里头,他开始觉得,要想救国家,得靠教育,得靠好好读书才行。
后来,朱德大将军投身革命,跟毛主席携手合作了好多回。他带领队伍,一次次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会攻”,成功建起了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
有人觉得,跟其他元帅比起来,朱德好像没啥特别响亮的胜仗撑场面,但其实啊,他的军事本事一直都被小看了。
毛主席在部队里头,既管打仗的策略,也抓思想、组织和理论建设,还兼顾政权建立和政府运行,他特别擅长把经验总结起来并用到实际中,这点非常出名。
他的很多军事想法,其实都是从朱德的实战经验里吸取的。
抗日战争打响后,朱德就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总头儿,他指挥了好几场出名的仗,像平型关那场大胜仗,还有百团大战,都赢得了胜利。
1940年的时候,朱德琢磨出了一个新办法,叫做“南泥湾方案”,然后他就回到了延安。到了那儿,他就开始使劲儿推广大生产活动。
在打仗那会儿,朱德成了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头头,就是总司令。他和毛主席一块儿,带着咱们打了三场超级重要的仗,就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还有平津战役。
最终,这位国家创建的重要人物和毛主席联手,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路南下,把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给推翻了。
朱德和毛主席关系铁得很,他们是想法一致的战斗伙伴,毛主席还常叫他“朱老总”。这么叫,一方面是因为毛主席爱开玩笑,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朱德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呼。
那么,究竟是哪位人物,被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为“老总”呢?
【02】
在十大元帅里头,毛主席特地把三位称作“老总”,那他们到底有啥非凡本事呢?
接下来这位,贺龙将军。
主席曾拿贺龙用两把菜刀开始闹革命的事情来激励起义军。跟朱德元帅早在同盟会时期就投身革命不同,贺龙元帅加入革命的行列要迟一些。他是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时,才真正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南昌起义那会儿,贺龙还没成为共产党员,他是个挺高级别的国民革命军军官。跟朱德元帅一样,他本来也是有着高官厚职,待遇挺不错的。
1927年那会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大革命遭受了重创,好多共产党员都英勇牺牲了。在这紧要时刻,贺龙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决定跟着共产党一起干。
党的高层对贺龙有着极大的信赖,早在贺龙还没成为共产党员的时候,周恩来就已经让他挑起了南昌起义军总指挥的大梁。
同年的8月1号一大早,周恩来、贺龙、叶挺他们几个人,带着两万多革命军战士,发起了南昌起义。
打败了敌人三千多人,收缴了五千多把枪,顺利拿下了南京城。
贺龙在长征期间还有一项重大功绩,那就是巧妙应对张国焘的挑战。
有个美国记者问了毛主席一个问题,问他这辈子啥时候觉得最难熬。毛主席回答说,最难的就是长征路上跟张国焘那会儿的争斗。
1935年6月份,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碰头后,张国焘心里头打起了小算盘,想要把党和中央给拆开。
在南方,红二、六军团始终坚守阵地,成为了对抗分裂势力的关键力量。他们站在哪一边,对党和红军的未来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936年夏天7月份,贺龙带着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跟四方面军碰头后,就跟张国焘杠上了。经过一番较量,硬是让张国焘不得不跟二方面军合并在一块儿。这么一来,红军的三大队伍总算是聚到了一起,也让全党全军的心更齐了。
第三位要说的是彭德怀。
这位老兵走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他参与过北伐的战斗,还是平江起义的带头人,在革命根据地里,他是反抗敌人“围剿”的关键人物。长征路上,他带领的三团部队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打仗那会儿,他领头打了场规模超大的百团大战。后来到了解放战争,他又带着队伍把大西北给解放了。不过啊,要说他最出名的,还得是抗美援朝那会儿,战绩杠杠的。
在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他先做了红三军团的领头人,后来又当上了陕甘支队的指挥官。他带着长征的队伍,走过了11个省,渡过了危险重重的河流,攻下了重要的关卡,还成功冲破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封锁。
长征那会儿,他带着队伍过了湘江,又守护遵义会议,让它能好好开下去。他还站出来反对张国焘,保证了毛主席他们这些大领导的安全。最后,红军总算是走到了陕甘苏区。这一路走下来,红军的人数那么多,路又那么长,以前可从没有过这样的事儿,真是历史头一遭。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彭德怀打的最出名的一仗,得数百团大战了。
东方局势愈发紧张,慕尼黑阴影重现,西南方向的国际运输通道被堵,这让国民党的立场变得更加不稳,投降风险大增。他们开始对八路军进行抹黑,这使得有些人开始心生疑虑,思想上出现了动荡。
日本鬼子瞅准时机,搞起了“加强管控”、“牢笼手段”和“烧光、杀光、抢光”那一套,他们的地盘越占越多,咱们抗日的地盘就越来越小了。
彭德怀指挥华北的八路军,把正太路的交通给拦腰截断,让咱们从挨打变成了主动出击。他灵活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战术变得既聪明又灵活,最后赢得了那场战斗。这一胜利啊,对整个国家的抗战形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彭德怀因为在抗美援朝中的出色表现,在国际上声名大噪。朝鲜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后四次给他颁发了勋章。
在朝鲜打仗那会儿,彭德怀大将军在连着三次的大战里头,真是把指挥的本事和干事的决断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头一回打仗,他就一口气干掉了敌军十一个营,还让另外十四个营溃不成军。到了第二场战役,他通过电报,根据战术思路指挥部队,一口气歼灭了3.6万敌人,彻底把战局给翻了盘。到了第三场战役,他带着队伍跨过“三八线”,一路往南冲,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志愿军啥高级玩意儿都没有,没飞机、没坦克,现代化装备更是别提了,但他们得跟那些装备顶呱呱的“联合国军”干架。就在这样的战场上,彭德怀在朝鲜那是大展身手,用的战略战术让全世界的军事大佬们都直呼厉害,看得目瞪口呆。这一战,也让新中国在国际上算是站稳了,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三位大将的革命历程,真的让人打心底里佩服。他们都是备受敬仰的革命领袖,连毛主席也常跟他们深入谈心,交流频繁。
说白了,那十位元帅啊,都是跟毛主席一块儿干革命的老战友。毛主席对敌人那是毫不留情,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狠。可对待自己的战友呢,他总是那么和和气气,还挺爱开玩笑。
他叫他们老总,这可不是说他们有啥特别之处,而是能看出毛主席那高风亮节和宽广的胸怀。在没人的时候,他对战友们的称呼都特别亲热。
有个人本来也有资格被称作“头儿”,但可惜因为一场意外,最终没能加入进来。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人吧,他到底是哪位?为啥没选择加入呢?
【03.】
朱德、贺龙、还有彭德怀,毛主席常亲切地叫他们老大哥,不过还有一位,因为一些突发情况,没能跟他们一起被这么称呼。
很明显,朱德、贺龙、彭德怀这三位大将,在早期的红色革命起义和革命根据地建立时,都是挑大梁的人物,这是他们跟其他七位大将相比,最显眼的不同之处。他们都是那时候的关键领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德大将军在湖南南部挑起湘南暴动,他是井冈山早期革命根据地的关键建立人物之一。贺龙大将军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头头,而彭德怀大将军则带着他的国民革命军队发起了平江起义,后来他们在井冈山与红军大军碰了头。
其他七位元帅,他们大多数主要是在革命初期以及红色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扮演了积极参与的角色。
北伐时期的英雄豪杰,早在大革命那会儿就战功赫赫,他领头参加了南昌、广州的起义,后来还当上了大名鼎鼎的新四军一把手。要是他没在建国前走掉,叶挺这名号,估计也得被人尊称为老总了。
1927年那会儿,中国共产党连续搞了三场大的武装反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起义,这回他们头一回堂堂正正地亮出了工农的红旗,这事儿就算是中国共产党自个儿挑大梁领导革命的起点了。
广州暴动那会儿,叶挺挑起了起义军工农红军总指挥的大梁,他是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老级人物,大伙儿都尊称他为“无名元帅”。
广州起义遭遇挫折后,叶挺悄悄回到了澳门,低调潜伏等待新的指示。过了大约半年,他启程去了苏联,后来又辗转到欧洲,在那些地方,他过了很长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
1931年9月份,就是九一八那会儿,日本军队打进了咱们中国的东三省,把那儿给占了。
第二年1月份,一二八事件爆发,国家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叶挺心里急着救国,没法再流亡下去了,急急忙忙赶回国内,一头扎进了抗日救国的行动里。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比如陈诚、陈济棠这些人,以前和叶挺一起在广东的军队里打过仗。他们听说叶挺回国了,有的就写信,有的就派人过去,想请叶挺一起来帮忙,还答应给他很高的官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叶挺呢,全都拒绝了。
1933年11月份,粤军的几位头头,包括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还有蔡廷锴,他们一块儿搞了个大动作,在福建闹起了事变。他们扯起了“反对老蒋,抗日救国”的横幅,接着就在福州建了个新政府,名叫“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伙儿后来都管它叫“福建人民政府”。
李济深找到了叶挺,跟他商量救国大事。叶挺觉得他们的计划挺靠谱,就答应去福州帮忙。到了福州,他像是个“临时顾问”,一起参与了策划那个重要事件。
1934年1月份,蒋介石在南京掌权的政府对福建采取了军事手段,使得福建那边的事情没能成功,还搞得四分五裂。叶挺一看这形势不行,就从福州撤了,又回到了澳门。
福建那边的事情搞砸了以后,“福建人民政府”的那些头头和生产人民党的主要成员,就都跑到香港躲起来了。
1935年春天的时候,中共华南工委的头儿宣侠父跑到了香港,他拉上李济深、陈铭枢这些人,一块儿搞了个叫“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联合共产党,给蒋介石施压,让他抗日”。他们还积极给福建那边反对蒋介石的力量打气。
叶挺被请去加入了那个“同盟”,他卖力地推广抗日的思想。他两次跑到福建去,忙着为重新建立福建的反蒋据点做前期的活儿,但遗憾的是,这个打算后来没能实施下去。
叶挺在澳门躲风头那会儿,共产党组织可没少惦记他,还特地派人去跟他搭上线。到了1934年,叶挺从福建溜回澳门,共产党这边就安排了郑德做他的接头人,俩人一直走得挺近,常联系。
1935到1936年间,宣侠父在香港忙工作的时候,好几次碰到了叶挺,跟他聊了聊国内革命的情况,还力挺他在“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里干的活儿,让他加油干。
1937年过完春节,叶挺一家就从澳门搬到了上海。他心里头一直想着国共能联手抗日,所以就跟国民党的朋友们,像陈诚、陈发奎这些,还有上海那边的共产党同志,经常走动,一起商量事儿。他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能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家一起打鬼子。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叶挺很快就被任命为新四军领头人,他二话不说就赶到了打日本鬼子的前线。
这支抗日队伍是从第五次反“围剿”没成功后,留在南方八个省份打游击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变过来的。一成立,新四军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头,很快就发展壮大了起来。
1938年那会儿,叶挺带着新四军,把日军在皖南那一带的扫荡给破解了,给了敌人一个狠狠的教训。这事儿让日军的嚣张劲儿大大受挫,同时也给抗战刚开始那会儿的中国人民打了气,让大家对抗战更有信心了。
1940年10月份19号那天,八路军跟新四军都挪到了长江的北边。
1941年新年那天,新四军碰上了国民党8万多人的埋伏。他们拼了命地打了七天七夜,结果七千多人要么牺牲了,要么被抓了,最后只逃出去不到两千人。这事儿啊,就是国民党搞的鬼,叫做“皖南事变”。
叶挺遭到了逮捕,随后被带到重庆接受审问。他态度强硬,一口回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也坚决不听从老朋友的劝说投降。
蒋介石亲自上阵,想说服叶挺投降,但叶挺坚决不答应,甚至表示宁死不屈。过了整整六年,叶挺终于走出监狱,他立马申请要重新加入共产党。可遗憾的是,在飞往延安的路上,他遭遇了意外,不幸离世。
要是叶挺同志还在世,以他的那些大功劳,说不定也能戴上“元帅”的帽子。一旦他真的成了元帅,那毛主席跟他聊天时,按照那份尊重和身份,可能也会亲热地叫他一声“老叶”呢!
每位革命先驱都倾尽一生心血,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大业中,展现了如同传奇般的英勇气概,赢得了后人的深深敬仰。他们的付出,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在心,时刻缅怀!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