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投身革命,历经风雨,始终坚守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陕北袁家沟,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士的小村庄。
白栋材出生于陕北清涧的一个叫袁家沟的小村庄。根据清涧的相关史料记载,袁家沟可不简单。自明朝以来,袁家沟白氏家族已历经宦海浮沉。仅仅建国以来,袁家沟就走出的百位县团级以上官员,包括4名省委书记。
根据《清涧县志》显示,袁家沟上述白氏高官,均为明成化(1465—1487)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白行顺的子孙。在白行顺之后,袁家沟白氏就“为官宦之家,颇具声名”。
近现代以来,由于长征后中央红军在陕北地区扎根,革命基础深厚的袁家沟走出了更多的党政军中高层干部。时至今日,袁家沟白氏依然活跃在中国政坛。如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天,即为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白栋才之子。
相传当年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传说终归是传说,袁家沟能培育出如此多的高官,更多的还是源于对教育的重视。
据袁家沟的老人讲,村上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再穷也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掌管着家谱的白炳凡老人掰着指头说:“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有一大批进步人士。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有志青年,后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三是由于毛主席党中央的居住,留下来的人思想觉悟高,在当地继续参加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开始,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据介绍,袁家沟 1926 年就有了公办的小学,当时有 10 多个学生,老师是一个外乡的李姓人。“最多的时候有 300 多人,不但有小学,而且还有初中,附近村子的孩子都来这里上课呢。”老教师李光辉感慨地说。
有了严谨全面的基础教育,当红色浪潮来到陕北时,袁家沟人就比较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他们积极参加到革命实践中,成为革命的先行者。其中白如冰、白栋材和白治民都曾是清涧县立第一高小的学生。正是在此读书期间,他们初步接触了共产主义,并参加了党团组织。
除了全面的基础教育外,高等教育更是最终促使袁家沟在中共党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当时有个绥德师范,即 1923 年创立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之一。
这所学校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上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学生。
当年,督军陕西的冯玉祥将军意欲在全省范围内创建几所师范学校,一批陕西籍的留京学生积极奔走,将其中一个争取到了绥德县。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等人就相继就读于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积极投身革命,在血与火的年代不断淬炼成长。
白栋材在1927年10月,因为受到了红色浪潮的影响,于是毅然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他仅仅11岁。在他19岁那一年,便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他的一生,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又将全副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他出色的表现为江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江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白栋材在193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白栋材担任过陕北省贸易局秘书、陕北省苏维埃主席团巡视员。1936年,年轻的白栋材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一段时间中,他的思想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巩固。这为他今后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
在1937年开始,白栋材历任党校边区干部班教员、班主任、区主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党务委员会副书记。到了1939年夏至1940年春,白栋材又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委书记。1940年1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地方部部长兼干部科科长。在这段时期,白栋材工作认真负责,他心细如发,将手里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1942年,白栋材担任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党务指导科科长。并从1942年6月起任中共西北局党务研究委员会成员、群众工作研究委员会成员,中共西北党校教务主任。1943年5月起他就成为了西北党校副校长。
1945年4月至6月,白栋材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延安赴东北干部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随着部队来到了东北。在白山黑水之间,积极领导土改工作队,开展土改工作。1949年建国后,白栋材调入江西,任省会南昌地委书记。
改革开放以后,白栋材在1982年至1985年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吸取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种种经验和教训,白栋材同志强调最多的是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他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学者也将中国经济在八、九十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因于两次思想大解放。
其中第一次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及十一届 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第二次是1992年南巡讲话及中共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白栋材,也深切体会到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就是人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白栋材在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从理论上讲、从实践上讲、对干部讲、对群众讲……目的就是要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尽快解放思想。特别是不能再让“左”的思想去束缚人民,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白栋材在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也热忱地推动新生事物的发展。他对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总是辩证地对待,强调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主持江西改革开放,不断强调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要全力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生产。白栋材立足于江西省情,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对当时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分支持,也对承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同时白栋材也强调,承包到户的政策一定要稳定,不能急刹车。
另一方面,白栋材大力推进用科学技术来大搞农业。他积极为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落实他们的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最新的科技成果,能够顺利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江西省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同时,白栋材也强调,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认为要实现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因为,这不仅是改善人民 生活、协调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白栋材深谙,工业化是经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西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借助于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
因此,在经济工作中白栋材同志非常强调综合平衡。他还曾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段话来比喻当前的经济工作,他说:“诸葛亮说一个人得了重病必须先调养,待其腑脏调和才能猛药攻之。如果操之过急势必事与愿违,也就是欲速而不达。
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贯彻执行调整的方针,正是先调其腑脏,和缓其气脉。只有把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调整好了,才能为今后更好地前进创造必不可少的前提。
因此,白栋材主要着手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把经济的重型结构变成轻型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接着从优先发展生产资料转到以发展消费品生产为中心,从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名牌产品、适销对路产品抓起,大力发展消费品的生产。
另外,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白栋材也注意调整好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
在1981年5月26日,白栋材同志在全省工交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结合江西实际,搞好经济调整》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打破地区所有制、部门所有制、组织重工业、 轻工业、国防工业、科研部门等各方面协作。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把机械工业、国防工业多余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这里其实隐含着资产重组的可贵思想。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大上,白栋材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正式进入退休生活。
白栋材的前半生,为了解放事业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几乎将大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江西这片热土。他在江西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看到江西取得如此高速的发展,都离不开白栋材反复强调的加快思想解放。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看到,超前的思想,能够为创新的产生,提供可能。而创新的成功又为发展提供动力。创新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动力。其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任何一项政策要想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预期的效果,都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保证。而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又将推动新政策的不断产生。因此我们学习白栋材的事迹,去全力以赴地将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参考资料
1.白栋材同志逝世
2.白恩培家族宦海传奇:一门连出四省委书记,远祖可溯及明代巡抚
3.在历史转折中的思考:白栋材同志关于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分析,符贵兴 史忠良
4.陕北小山村 毛主席咏雪的地方——探访走出 4 位省委书记的清涧县袁家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