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卡脖子”这个词?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手里,动不动就依赖进口。比如机床——这个被称为“工业母机”的东西,听起来挺陌生,但它对制造业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我们造飞机、造汽车、造核电站,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机床设备。而偏偏这种高端机床,我们自己造不出来,或者说,还远远达不到世界顶尖水平。
沈阳机床的失败,正是这个问题的缩影。一个曾经的行业巨头为什么会倒下?为什么我们这么大的市场,却还要靠着进口机床?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卡脖子”问题的真相。
没有核心技术,35万的机床28万花在别人身上先给大家抛个数据,你知道现在一台国产机床,卖35万,结果有28万是花在国外的数控系统上吗?这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但这就是现实。我们生产一台高端机床,核心的数控系统,90%以上都是进口的。也就是说,机床的“脑子”还在别人手里,我们自己赚的只是点辛苦钱。
为什么我们造不出自己的数控系统?其实,技术这东西,不是砸钱就能立马搞出来的。你得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得有一代代顶尖人才。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机床技术已经发展了好几代,我们才刚刚起步,想赶超,谈何容易。
沈阳机床曾经也想搞自主研发,推出了i5智能数控系统,想靠自己打破国外垄断。但结果呢?市场不买账,产品不够成熟,研发投入又高,最后企业亏到撑不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本去支撑它成长。否则光有梦想没实力,也只能是空谈。
为什么低端市场打得火热,高端市场却寸步难行?再说一个现象,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制造业在低端市场上打得不亦乐乎,随便走进一个工厂区,国产机床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得让人心动。但是,一旦你想买高端的、精度要求高的,基本上还是要靠进口。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以为,拼价格是为了抢市场,低价能让企业活下去。没错,低价能让你活,但活得很累,活得没有未来。低价竞争的结果就是,利润越做越薄,企业没钱投入研发,没钱搞技术升级,最后只能停留在低端市场,恶性循环。一台低端机床,利润可能只有几千块,这样的企业,怎么有资金去搞高端技术?
反观那些高端机床领域的巨头,比如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发那科,他们的产品动辄几百万、一台机床的利润,可能比我们几十台低端机床的利润还高。人家有钱搞研发,有钱去吸引顶尖人才,自然越做越强。我们却在底端市场打滚,渐渐被拉开了差距。
高端制造的“人才荒”:谁来做这些顶尖设备?技术落后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人才。高端制造业,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大家可能不知道,培养一个能搞高端数控系统的人才,比培养一个程序员要难得多,周期也长得多。一个能独立设计五轴联动机床的工程师,可能要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还要有实战经验的沉淀。
但现实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觉得这行又累又苦,没前途。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也不愿意扎根在工厂里搞研发,工资不高,工作环境比不上互联网、金融行业,谁还来做这些“苦差事”?
沈阳机床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在人才上的短板。没有一流的人才,怎么可能做出一流的产品?技术创新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有扎实技术功底的人,一步步去攻克难关。而我们现在缺的,恰恰是这样的人才。
政府出手重组,能否拯救制造业的未来?2019年,国家对机床行业进行了重组,想通过整合资源,把几个龙头企业打造成行业的“航母”,让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很多人对这次重组寄予厚望,觉得政府出手了,行业就会好转。但我们得冷静一点,重组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真正做强,还得看企业自己。
重组的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但它不能代替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要想真正崛起,不能总指望“政策红利”,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技术的突破、人才的培养、产业链的完善,这些不是靠一两次整合就能解决的。
这就像一个学生,补课老师再好,也得他自己努力学习,否则成绩还是上不去。企业也是一样,靠外部的扶持只能暂时缓解压力,真正能让企业强大起来的,还是要靠内功。
没有捷径,稳扎稳打才能突破困局沈阳机床的陨落,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再幻想靠一两次技术突破、一两次行业重组就能实现“弯道超车”。高端制造业的未来,是靠长期积累和持续创新走出来的。我们需要有耐心,给企业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技术上的积累、人才的培养、管理机制的创新,这些都是长期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攻克难关。急于求成,反而会摔得更惨。沈阳机床的倒下,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好走,但只要方向对了,脚步稳了,中国制造业终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结语:制造业的未来,靠的是踏实积累成功没有捷径。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依靠扎实的技术积累、人才的持续培养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沈阳机床的故事告诉我们:路再难走,也得一步步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蜕变。
企央领导想的是自己 要么是钱 要么是往上爬 管什么企业倒闭不倒闭哟
这就要问问我们这么多的专家,敎授,院士先生们了。
这个厂肯定是国企
想不到上过中央一台的国之重器也陨落了,时也命也。
质量不行,我们公司沈阳机床质量还比不上民企。你花同样的钱,可以买个韩国机床,还是买个经常坏的沈阳机床?你不能能拿爱国让别人买单。
要么国家砸钱,要么迁到南方去,北方适合垄断行业生存。
这就是个局,很多东西根本需要不到那么高的精度。但是别人偏偏定那么高,用那几项高精尖的零件把整个机器的价格就拉上去了。我目前见过的所有模具,精度低并不是因为机器本身的精度问题。而是材料的装配,协调的问题
先从管理机制入手才行。
不思进取,一天到晚只想怎么弄到“科研”滴天文数字经费,这样就能好好滴花差、花差;这些个蛀米虫能搞出啥🐦⬛科技来?[好生气]
沈阳机床厂的问题是,盲目追求报表美观,进行有严重问题的主业以外投资;上级主管单位没有履行监管责任。相形之下,军工板块企业规划合理、执行坚决、监管有力的做法,值得其他国企学习。
钱害死了人,没有认真做,真正为创新付出,
进口数控机床,比如日本,,德国……,确实高端先进,价格高高在上,有个致命短板,它国想整我方,只需远程操纵电脑数据,机床就瘫痪了,最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一堆废铁。
我们国家的机床生产5、60年代就开始了 可是工厂是国家的 产生出来的利润都交给国家了 研发基本没有 等到8、90年代数控等开始的时候 你拿什么跟别人比
正因为是国企啊,赚不赚钱无所谓,反正有国家兜底,设备要进口最好的,在家闲置的人一大堆还发工资买社保[笑着哭]
何止是这玩意儿,多少东西都是打着高科技的外衣,其实也就是个壳子是国产的
呼叫华为[笑着哭]
少的时候是必须商品!多的时候机床它就是工具了!
因为它是国企!这就是原因!民企是人尽其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的东西必须那么便宜?
科研应该交给科学家,中科院,靠企业来搞,企业都是低端制造业,挣不了几个钱,那能承担起巨额研开发费用,况且企业工作人员眼界必竞有限。
这才是最需要支持的民族工业,遥遥领先和工业奇迹的教徒们倒是上啊
谁不知道啊!卖房子卖保险搞钱快。
让不差钱的机构干这事啊
还是用鸿蒙系统才有希望,用法拉克的被卡脖子
全国各地,这样的企业太多了,老百姓看着可惜,曾经多么牛,最后就特别惨[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