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昨日,东部战区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封军事行动主题海报《进逼》,在一天内接连又发布了《慑封》、《毁瘫》和《锁控》。

这不禁让人想起台湾名嘴蔡正元在采访时说的话:统一才是台湾唯一的选择!


从三国东吴的夷洲屯田,到元朝澎湖巡检司的设立,台湾始终是中国版图的重要拼图,但真正奠定其战略地位的,是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荷兰人占据热兰遮城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使用的红衣大炮,至今仍在台南安平古堡陈列,无声诉说着军事力量对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

当代地缘格局中,台湾海峡的军事价值愈发凸显,解放军东部战区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突防速度达10马赫,可在7分钟内覆盖全岛。
可台军所谓“雄风”导弹的突防速度仅1.5马赫,差距犹如现代战机与二战战机的代差,更关键的是,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试验成功,标志着解放军航母战斗群已突破传统岛链封锁模式。

表面繁荣的台湾经济,实则隐藏着致命软肋,2023年数据显示,台湾地区75%的能源依赖进口,日均石油消耗量达85万桶,一旦海峡运输线中断,战略储备仅够维持45天。
粮食自给率更是跌破30%,每年需进口140万吨小麦和800万吨大豆,这种结构性依赖,在军事冲突中将转化为致命短板。

但其中的半导体产业好像台湾的一个盾牌一样,这都是因为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占据60%份额,但其先进制程生产线高度依赖美国技术授权。
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的量产,正在改写这种格局,并且两岸经贸纽带日益紧密,2023年大陆自台进口额达2300亿美元,其中电子零组件占比超过60%。

并且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就有许多人猜测是为了台积电的原因才会统一台湾吗?


这个问题在之前台湾名嘴蔡正元也在采访中回答过,他明确表示统一不是因为有台积电,那是领土主权问题,非统一不可。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台积电占据着令人咋舌的15%市场份额,其7纳米以下制程产能更是独步全球,这个位于新竹科学园区的科技巨头,掌握着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数字心脏。
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建设已投入120亿美元,预计2024年实现5纳米芯片量产。

传统认知中,台积电作为两岸经济纽带具有战略缓冲作用,但拜登政府《芯片法案》的出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该法案不仅提供520亿美元补贴,更设置外资审查条款,实质是将半导体产业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这种政策转向使得台积电的“硅盾”功能正在被技术属性取代。

台积电的存在并不是“硅盾”,在如今的形势面前甚至不值一提,在现代战争的形态之下,这样的企业更是成为了软肋。
并且美国对此也早有预谋,2023年美台"蒙特雷对话"中,美方首次将台积电技术转移纳入“官方合作清单”。

台湾经济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已有1200名半导体工程师通过“人才交流计划”赴美,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7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商务部近期将14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其中7家与台积电供应链存在关联。

现如今台湾面对我国的军事封锁,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随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劲,导致了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也让台海局势呈现新的特点,比如我国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关岛至菲律宾海域,配合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形成“区域拒止”体系。
相比之下,台军引以为傲的“铺路爪”雷达系统,在解放军电子战部队面前,探测效能已大打折扣。

东部战区演练的“智能蜂群”战术,通过数百架无人机编队实施饱和攻击,可在20分钟内瘫痪敌方指挥系统。
而台军引以为豪的“雄风”导弹阵地,在解放军量子通信系统的实时监控下,生存概率不足15%。这种代际差距,使得任何防御计划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两岸共享的文化基因始终未曾断裂,台南孔庙至今保留着明代“至圣先师”牌位,鹿港龙山寺的飞檐斗拱与泉州开元寺如出一辙。
语言学家统计显示,台湾方言中仍保留着300多个古汉语词汇,这些活化石般的发音,见证着文化血脉的绵延不绝。


面对百年变局,务实的态度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军事手段从来都是最后选项,但必要的威慑不可或缺。
但正如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言:“我们追求的统一,不是为了证明谁更强大,而是为了让两岸同胞共享复兴荣光。”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信息来源:凤凰网视频 2025-02-16——《蔡正元直言:武装“台独”毫无机会,统一是台湾唯一的选择》

看看新闻 2024-11-05——《蔡正元:台湾已成“台独纳粹岛” 统一需强大决心》

中国网 2024-12-26——《蔡正元:你以为解放军统一台湾是因为有台积电吗?那是领土主权问题,非统一不可》

人民日报 2025-04-02——《进逼、慑封、毁瘫!东部战区海报三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