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黄宗溍病逝,师弟想将赠金退还,毛主席:老师走了,师母还在

岳仙踪隐 2025-01-07 18:52:4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老师走了,钱就退回去吧。”

黄筱三一字一句写下这封信时,心里充满复杂的情绪。他的父亲黄宗溍刚刚去世,家里还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

可偏偏就在这时候,一封来自毛主席的信送到了家门口。信里还有一笔钱,整整一千元。这在1957年的中国,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这笔钱来的实在让人手足无措——它原本是毛主席送给父亲的,表达师生之谊。但如今,父亲已经不在了,收下这钱是不是不合适?

黄筱三思来想去,决定把钱退回去。他找到了厂里的党组织,寻求帮助。几经波折,这件事情终于传到了毛主席那里。

而主席的回复更是让人动容——“老师走了,师母还在,还有师弟师妹,这钱留给他们用吧。”

毛主席的一句关怀,化解了黄家的尴尬,也让这段跨越几十年的师生情,愈加深刻。

这一千元究竟从何而来,为何让黄家如此纠结?

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里的生活正焕发着新生机,街头的自行车川流不息,工厂的烟囱冒着蒸腾的热气。

彼时,黄宗溍的晚年生活因儿子的孝心而变得舒适。黄筱三是石景山钢铁厂的一名工程师,早早地把父亲接到北京养老。

对于这位曾在湖南一师教过地理的老先生北方的生活虽有些陌生,但也带来了不少新鲜感。

可岁月总是无情。年过七旬的黄宗溍身体大不如前,尽管精神上仍有为新中国贡献余热的愿望,但现实却是力不从心。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学生——如今的国家领袖毛主席。

黄宗溍在几封信中提到,自己想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发挥余热,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毛主席收到信后很高兴。黄宗溍是他在湖南一师的地理老师,教学严谨,学识渊博,年轻的毛泽东曾深受其影响。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并没有直接批示,而是把信转到了相关部门。他觉得,这是一件公事,不该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干预处理。

转眼到了1957年1月,毛主席忙里抽闲,突然想到了这位老先生,便提笔写了一封回信,随信附上了1000元人民币。

这是毛主席个人的心意,他希望老师老有所养,聊表绵薄之力。可惜的是,这封信到达黄家时,老先生已经离世十多天了。

黄筱三接过信时,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把钱留下?可父亲已经不在,收这钱好像说不过去。可要是退回去,又怕伤了主席的心。

更何况,毛主席不是普通人,黄筱三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能直接联系主席呢?左思右想,他决定通过厂里的党组织反映这件事。

这件事层层上报,最终到了北京市委工业部。

上级给出的建议是,让黄筱三写信,把情况如实汇报给主席。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退还赠金的心意。

毛主席收到信后,沉默了很久。老师病逝的消息让他心情沉重。

回忆起当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日子,黄宗溍虽然不是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却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

那时的毛泽东年轻、热血,总爱往老师们的宿舍跑,向他们请教问题。黄宗溍虽不善言辞,却总是耐心地解答。

他们的师生情谊,早已深深刻在毛主席的记忆里。

于是,毛主席指示秘书田家英回信,表明自己的态度“这钱就留给家里人用吧,老师虽然走了,师母和孩子们还在。”

这句话,不仅让黄筱三一家深受感动,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国家领袖对师生之情的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其实,黄宗溍和毛主席的这段师生情谊,背后还有更多故事。黄宗溍曾是湖南四师的一名教师,后来学校合并,他转到湖南一师任教。

彼时的毛泽东,正是学校里最有激情的学生之一。他不仅学业优异,还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时事,甚至还写过不少“惊世骇俗”的文章。

黄宗溍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认为他“有志气,有想法”。

尽管两人的相处时间不算长,但黄宗溍的教学,尤其是地理知识的传授,对毛泽东的眼界开阔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黄宗溍离开了教育岗位,甚至一度担任长沙县的一名镇长。但他对做官并不感兴趣,很快便辞职回乡,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这一点,也让毛主席十分钦佩。1915年,毛泽东和同学周世钊在一次探访恩师杨昌济时,偶然遇到了黄宗溍。

那次见面,他们一起谈天说地,甚至还被邀请留宿一晚。这是毛主席和黄宗溍最后一次见面。

此后几十年,两人再无交集,直到1953年黄宗溍写信主动联系毛主席。

令人唏嘘的是,黄宗溍曾因家庭成分问题被划为“地主”,一度受到不公正对待。

但毛主席并没有因为这些现实因素而疏远老师,反而在得知后暗中指示有关部门保护黄宗溍一家。

这段跨越几十年的师生情,随着黄宗溍的去世画上了句号。但毛主席的举动却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有人说,毛主席不仅是国家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守护者。

他的尊师重道,不仅体现在对黄宗溍的关怀上,也体现在对其他恩师的感念中。这样的品德,如今看来,依然让人敬佩不已。

1 阅读:15
岳仙踪隐

岳仙踪隐

崧岳仙踪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