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5-02-13 08:46:24

扭秧歌、踩高跷、舞狮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为春节带来热闹喜庆的同时,也成为老百姓祈愿吉祥、消灾除难的活动。
进入正月,小相狮舞第22代传承人李金土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现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演出呢,正月十六回咱巩义……”这几年来,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相狮舞已经把这一绝技在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了展示。
“从春节到现在时间都排得非常满,我们参加了河南的春晚、国家非遗的春晚,又去了雄安,现在在内蒙古……咱们的小相狮舞一出场就大受欢迎。”聊起小相狮舞,李金土毫不掩饰骄傲和自豪。
小相狮舞是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节目。据记载,小相狮舞于明代后期开始演出,至清代嘉庆年间达于鼎盛,声誉鹊起。小相狮舞有文狮(地台、桌子)、武狮(高台)和群狮(顶天柱)之分,其表演洒脱大方,稳重细腻,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能以顽皮诙谐的动作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至善境界,又能以雄放粗犷、刚劲有力的舞姿表现狮子威武勇猛的气质和矫健灵活的神态(如图)。
清代嘉庆年间,霍乱突起。那时民间认为霍乱是妖鬼作祟,于是小相人就用狮舞驱病避邪。霍乱过后,小相狮舞便被保留下来,每逢年节庙会便会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狮舞。
19世纪中期之前,小相狮舞以地摊为主,即在平地以四回斗狮舞蹈,使用器械有大刀、单刀、双刀、枪、大镰、三股杈、梢子棍、绣球等。
清末,小相狮舞已发展为高台与地摊并重。所谓高台就是两张板凳一层,层层上摞,能摞到12层,每层都有4个人“捉板凳”,最高一层是3张板凳。先是一个狮子在舞,后成了双狮舞,有“板凳架”“踩独绳”等。每个套路都有固定的动作。
改革开放以后,小相狮舞艺人把地摊、桌上和高台有机结合搬上了舞台,打破了一般杂技狮舞模式,为狮舞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经过几代舞狮人锐意创新,小相狮舞向高空狮舞套路摸索,其中,通天塔最是惊艳。塔如其名,从开始的十几米发展到如今的21米,舞狮人借助绳索徒手爬上顶端圆台,各自表演多种狮舞套路,最后合体挥旗展幅,好不壮观。
2008年,小相狮舞凭借如此“高度”的狮舞表演,登上“迎奥运非遗展演”舞台,连演20天,震撼京城,拿下金奖,荣获“中华第一狮”的称号。同年6月,小相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金土告诉记者,除了表演套路、形式的创新,他们的团队一直思考如何将小相专有的高空狮舞进行文化赋能,使其承载更多文化价值。经多年探索,他们将国家、民族、人口、山河等中国特色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通天塔转盘的直径9.6米象征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4头狮子代表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56条龙寓意56个民族。此外,表演还融入五岳、长江、黄河以及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小相狮舞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与其表演时的“高”和“险”有着很大关系。舞狮表演时,“回回”(引狮人)拿一绣球转、抛、拍、接逗弄狮子,狮子作扑、跌、翻、滚、跃之态,抢夺绣球。随即“回回”口衔绣球,仅靠双手双脚,弓背匍匐,爬上21米高的大约倾斜45度的绳索高台,到顶后继续摇动绣球,叮叮作响。狮子一阵眨眼摆首后跃跃欲试,爬上绳索,争抢绣球。
狮子是由两位舞狮人身披狮子被,一头一尾、一前一后、手接脚继、爬上高空,并做出腾空、回旋等高难度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动作都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舞狮人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在这么高的地方舞狮不能有任何闪失,从开始训练起,至少3年才能培养出一个上高台的队员,训练非常艰苦,风险也很高,这也正是我们小相狮舞的魅力所在。”李金土说。
小相狮舞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