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丽霄】
“双11”正火热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平台券、红包雨、满减优惠、尾款支付、预售活动以及直播间特惠……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看似诱人的活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计算规则和种种套路。有人吐槽,商家先提价再降价,最终价格反而比平时更贵;有人抱怨因轻信伪造的用户评价和晒图,被“买家秀”误导,买到的商品不尽人意;还有人反映,预售规则复杂如奥数题,费尽心思计算后却发现并未占到便宜……年复一年的“双11”,似乎已变成一个布满陷阱的迷宫,让消费者晕头转向,一不小心就落入商家精心布下的价格陷阱。
有人回忆,早期的“双11”确实划算,能实实在在省钱,但后来就变了味。网友们纷纷呼吁:强烈建议回归原始版本“双11”。
别在“上头”的广告中丧失了理性
其实,只要细想,不难发现商家这些套路中隐藏着虚假和欺骗,但总有人会在让人“上头”的广告攻势下掏钱消费。
前两天,一位几乎从不网购的朋友看见手机上推送的一则广告:23元一箱60包抽纸。广告图片显示,纸箱中抽纸的包装、大小、质量与他平时买的抽纸几乎没什么两样,价钱却便宜了很多,于是便果断下单。两天后,快递到货,打开软塌塌的纸箱外包装,他发现每包抽纸竟然不及巴掌大,高度不及手掌厚,与广告图片上显示的相差甚远。朋友再次查看广告图片,仔细寻找后,才在图片的边角处发现一行极小的字,拿出放大镜才看清,原来是抽纸的尺寸和抽数说明。
朋友的经历,部分原因是被广告图片“晃”了眼,但更重要的是想贪小便宜的心理。在双重因素作用下,他忽略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常识。
低价包邮背后是质量低劣;限时优惠可能价比平时更高;大额优惠券、签到领币抵钱可能会诱导你买些鸡肋商品……网购中的这些套路,说起来都要比朋友遇到的套路更花哨更复杂,也更容易让人“上头”。
提醒一句,如果想在“双11”期间消费的话,请把“一分价钱一分货”放在第一位,别在“上头”的促销广告中丧失了理性,掉进不良商家设下的陷阱。
——及晓佳
买家秀 不该沦为卖家的秀场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9亿人,网上消费确实潜力巨大。而对这一庞大的网购群体而言,要想在海量商品中淘出心仪的宝贝,参考其他买家的评价无疑是省时又省力的好方法。可是一种让消费者倍感困扰的现象却频频出现,那就是虚假评价。不少卖家雇佣网络水军刷销量、刷好评,上传虚假图片,买家秀俨然成了卖家的秀场。
诚然,好的评价能够提升产品销量,但当大批精心炮制的买家秀大行其道时,买家评价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误导消费者,损害其知情权,对商家来说也不是好事,这可能让更多潜在买家“敬而远之”。如若任由网络水军横行,我国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势必会受到影响。
9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就明确了“好评返现”“刷单炒信”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给网络竞争秩序划出底线、立下规矩。而电商平台作为沟通买家和卖家的重要桥梁,面对网络水军更不能装聋作哑,应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上下足功夫。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重点监测;还可健全投诉机制,比如在评论区设置投诉选项,方便用户对虚假宣传进行举报。
对卖家而言,与其在好评和买家秀上大做文章,不如严把产品质量关,货真价实、诚实守信才是商家赚钱的“生意经”,也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石。而作为买家,挑选商品时也要注意千万别被过于完美的评价和图片迷惑。比如遇到了月销很高但没有评论、评论区清一色好评、买家秀图片经常重复等情况,一定要多留心。此外,选择有运费险的店铺下单,也能降低“踩雷”风险。
——张凌敏
对大数据“杀熟”多一些警惕
同样的商品,自己看到的价格却比别人要贵,感觉像是被隐藏在幕后的操控者针对了。这种不愉快的购物经历在“双11”期间频频曝出。无所不能的大数据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进行着“杀熟”等坑人行为。对不良商家利用前沿科技的任性之举,我们有必要多一些警惕,立一些规矩。
作为数字时代的优秀代表,大数据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刷视频时,它能根据你的行为方式算出你感兴趣的内容,并推送到眼前;购物时,它能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推荐你心仪的物品和品牌。大数据掌握了众多网友的海量信息,甚至能估算出你的大概收入,并精准“杀熟”。“双11”期间,兴高采烈购物,最后却发现吃了哑巴亏,这着实令人不快。专家建议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并且多记录价格,这个办法虽然有效,可很多时候并不现实,购物很多时候就是一时兴起,图个开心方便,看到心动的东西就想买,如果每次购物还要做那么多功课,未免太累。
面对大数据,普通人很难在它复杂且高明的算法中讨得便宜,为此呼吁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对其获取网友数据甚至窥探隐私的行为进行限制,对其坑害网友的算计行为进行规范。
对于消费者来说,避免被大数据“杀熟”,重要的一条是注重个人隐私保护。不要让手机App随意访问个人信息,防止不良平台非法收集用户信息。
——秦建军
主持人:
曾几何时,“双11”是一场全民狂欢的购物盛宴,人们守着电脑、拿着手机,熬夜等待,只为抢购心仪的优惠产品。那种“买到就是赚到”的喜悦,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如今,消费者那种血脉偾张的抢购热情正在逐渐减退。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与平台和商家的套路太多分不开的。平台和商家应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实实在在的优惠,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双11”的诚意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