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时间可以是最好的见证者。
2020年底,《伟人和强国时代》在朝鲜出版,这本书系统梳理了金正恩执政多年的政绩,尤其在经济发展、军事突破和文化塑造等领域。
这位“年轻领袖”接班时曾饱受外界质疑,但13年过去,朝鲜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破茧成蝶”的转型。
在国际制裁如影随形的背景下,金正恩执政的朝鲜不仅存活下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交织,既有鲜花,也有荆棘。
那么,朝鲜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突围战”的艰辛与曙光
在金正恩上台初期,朝鲜的经济形势堪称危机四伏。
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几乎掐断了朝鲜的外汇来源,石油、化肥等关键资源的缺乏更让农业生产雪上加霜。
然而,他并没有陷入焦虑,而是通过两次重要的政策调整,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
第一次调整是在2013年。
当时,金正恩提出了“并行发展战略”,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推进核武建设。
对于外界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你既要军事实力,又要经济发展,这可能吗?
但事实证明,他通过将有限的资源精准配置到重点产业,逐步恢复了朝鲜的经济基本盘。
第二次调整则是针对内部农业结构的改革。
2014年,朝鲜试点实行了“分组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配到小组或家庭手中,并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征收任务后,自由支配剩余粮食。
尽管这项改革看起来并不彻底,但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说农业改革让乡村“松了一口气”,那么平壤的城市建设则是金正恩经济政策的“门面工程”。
在他的领导下,朝鲜首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楼大厦在黎明大街拔地而起,平壤地铁的现代化扩建工程也在不断推进。
这些建筑不仅是朝鲜现代化的象征,也被视为金正恩“强国梦”的外在体现。
黎明大街的竣工被官方媒体描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奇迹”,金正恩甚至亲自参加了竣工典礼。
他强调,这些工程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向世界证明,朝鲜能够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创造自己的未来。
“自力更生”是金正恩经济政策的核心理念。
在工业领域,他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朝鲜的机械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成功生产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轨道交通设备。
此外,金正恩还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发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
例如,朝鲜开发出的“平壤牌”智能手机和“国产化”计算机虽然技术含量不算顶尖,但却是该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性成果。
这些变化让朝鲜经济在困难中找到了一丝生机,尽管这生机仍然微弱,却也让金正恩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资本。
军事力量的飞跃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金正恩执政的基石,那么军事力量的提升无疑是他的护城河。
13年来,朝鲜的军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而外交方面则展现了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生存智慧。
金正恩的核政策可谓“先难后易”的典范。
他上任初期便面对核武计划的重重阻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激进的路线。
2016年和2017年,朝鲜接连进行了核试验和洲际弹道导弹试射。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震惊国际社会,也让朝鲜在军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7年11月,朝鲜宣布成功试射“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并声称其打击范围覆盖了美国本土。
这标志着朝鲜正式进入全球核武大国的行列。
尽管这一说法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朝鲜的核能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金正恩通过核武发展,不仅巩固了国内政权,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话语权。
2018年,他以“完全无核化”为条件,促成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历史性会晤。
这次“新加坡峰会”虽然最终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却让金正恩从一个“国际弃儿”变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
核武器并不是金正恩军事战略的唯一重点。
近年来,朝鲜在常规军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例如,朝鲜不断改进其潜艇技术,并研发了“北极星”系列潜射弹道导弹。
这种导弹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打击能力,被视为朝鲜未来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向。
金正恩的军事政策不仅是为了应对外部威胁,也有着稳固内部权力的考量。
在朝鲜,军事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而金正恩通过不断强调“先军政治”,将军队置于国家战略的中心位置。
这一策略既是为了维系政权稳定,也是为了强化民众对其领导能力的信心。
与此同时,军事成就也成为金正恩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工具。
在朝鲜的宣传体系中,金正恩被描绘成“伟大的军事统帅”,他多次亲自指导导弹试射,并在公开场合发表强硬讲话。
这些举动不仅巩固了他的领袖地位,也在国内塑造了一种团结和自豪的氛围。
除了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以外,金正恩的外交策略可以用“进退有度”来形容。
他在执政初期采取了强硬对抗的姿态,通过核试验和导弹试射不断挑战国际秩序。
但在积累了一定的军事资本后,他开始转向试探性的外交接触。
2018年和2019年的两次美朝首脑会晤是这一策略的代表。
这两次峰会虽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政策变化,但却为金正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一定程度的认可。
通过这种“以核促谈”的方式,朝鲜不仅暂时缓解了外部压力,还在外交舞台上占据了主动。
同时,金正恩还积极推进与邻国的双边关系。
朝韩关系在他的领导下经历了多次起伏,但总体上有所改善。
例如,2018年,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板门店举行了历史性会晤,并签署了《板门店宣言》。
尽管这一宣言在随后的几年里并未完全落实,但它却为朝韩关系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社会转型的隐秘图景
金正恩执政以来,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变化在外界看来并不如军事和外交那般引人注目,但它们却深刻塑造了朝鲜的内政和外部形象。
这些变化既体现了金正恩的治理理念,也透露出他在内外压力下的应对之策。
在朝鲜,文化从来不是娱乐的单纯象征,而是政治的工具。
金正恩显然深谙此道,他执政后对文化产业的掌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展现出某种微妙的转变。
一方面,传统的“革命文化”依然是主旋律。
以歌颂“白头山血统”和强调“主体思想”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例如歌剧《伟大的将军金正恩》便在全国范围内巡演。
然而,与其前任相比,金正恩似乎更愿意在这种传统框架中融入时代元素。
他要求电影、音乐和舞蹈形式更加现代化,比如朝鲜国家功勋合唱团和牡丹峰乐团就成为这种转变的代表。
特别是牡丹峰乐团,其表演形式更加时尚,甚至大胆引入了电子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
这种变化看似违背朝鲜的传统文化政策,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向年轻一代妥协的策略。
金正恩深知,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增强国内凝聚力,同时提升朝鲜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
尽管经济困境始终是金正恩执政路上的最大障碍,但他仍然在有限资源下试图改善民生,尤其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项目改变社会面貌。
平壤街头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建的高层住宅区,其中“未来科学家大街”和“黎明大街”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朝鲜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也传递了金正恩对社会现代化的追求。
金正恩多次亲自视察这些建设项目,甚至亲自参与规划和设计,以此彰显领导者的亲民形象。
此外,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和扶贫计划,以应对粮食短缺问题。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引入“责任田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也有所改善。
这些政策虽然在根本上无法彻底解决朝鲜的经济问题,但却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缓冲。
金正恩执政的另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对社会风气的调控上。
在他的治理下,朝鲜开始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条件的开放”。
首先是对外信息的有限流入。
尽管朝鲜的网络仍受到严格限制,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内部局域网的扩展让民众获得了更多的本地化信息。
与此同时,金正恩也允许引入部分外国文化内容,例如经过审查的中国电视剧和俄罗斯电影。
这种做法既满足了部分民众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又确保了政权对信息流通的严格控制。
金正恩执政的13年,是朝鲜从困境中寻找突破的13年。
尽管外界对其发展路径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金正恩用他的方式书写了朝鲜的新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金正恩的经济“革新”,“做金正日从未做过的事情”,中国新闻周刊,2019-06-21
韩媒感慨“金正恩朝鲜”变化大:平板电脑点菜,环球时报,2013-11-13
金正恩如何掌控党政军——图解朝鲜政府与政治,新京报,2013-12-05
不畏孤独
朝鲜自己有能力造核武器?连修个地铁,技术和资金全都是中国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