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这些便捷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和用户权益保护等问题也随之显现。
共享充电宝也没电?
客服解决渠道不畅通
12月6日,西安市民孙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分享了她的经历:“前几天,我在医院租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刚充了1分钟,充电宝就没电了。一开始,手机显示正在充电,但随后我接了一个电话后,手机就因为电量耗尽而关机,这时我才意识到充电宝已经没电了。”孙女士很快归还了充电宝,随后她收到了一条扣费6元的通知,这让她感到非常生气。由于无法联系到人工客服,她通过小程序提交了自助反馈,最终后台退还了6元。孙女士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她打电话发现充电宝没电,她可能会误以为是自己把电用完的。“我本以为共享充电宝能够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没想到却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孙女士说。
无独有偶,消费者谢女士也在网上分享了她的糟心事,“凌晨两点半,我做物流兼职时发现手机没电了,于是用支付宝扫码租借了一个某品牌共享充电宝,使用1小时左右就还了回去,但没想到几天后竟从我的花呗自动扣款100元。”谢女士表示,归还时没注意是否有扣费,但从租借到自动扣款共历时8天,充电宝方面并没有给她任何提示。扣费后,客服方面回应称,由于充电宝尚未显示归还,需要等待3个工作日来核实情况。几天后,谢女士再次与在线客服取得联系,客服告诉她:“考虑到您账户的良好信用记录,我们已为您申请了一次特殊退款处理,金额为100元。请注意,如果未来再次发生类似情况,我们将不再提供退款服务。”
谢女士对于充电宝厂商不承认错误,并且将退款描述为特殊申请的做法表示不解。她指出,从最初的扣款到最终的退款,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0天,客服渠道的不便捷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的沟通成本。
为了验证谢女士的说法,记者尝试通过小程序首页联系“某电”在线客服,发现确实难以直接与人工客服取得联系。随后,记者拨打了客服电话,并按照电话中的提示音进行按键操作,但最终只收到了机器人语音的回复,未能成功联系到人工客服。
记者走访了多家共享充电宝服务点,并采访了多位用户。大多数用户对于共享充电宝的便利性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用户提到了电量不足、归还不便、设备故障等问题。“我遇到过充电宝电量不足的情况,更糟糕的是附近还找不到归还地点。”一位用户表示。另一位用户则提到:“我还遇到过充电宝中途没电了,却一直在扣费的情况。”
有按照1小时计费的
也有按照半小时计费的
投诉量持续攀升。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有关“共享充电宝”的投诉记录从18290条涨至27347条。共享充电宝品牌乱扣费、收费标准不统一、退费难、客服回复慢等问题都成了消费者吐槽的热点。
收费仍是吐槽“重灾区”。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充电宝计费规则比较混乱。同一品牌不同区域的共享充电宝,有按照1小时计费的,也有按照半小时一算的。在不同区域各品牌的租金价格和封顶金额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不同品牌的价格在每小时4-6元不等,部分品牌甚至更高。
西安雁塔区的刘女士说,她因为手机电量告急,随即在附近一家便利店扫码租借了“街电”共享充电宝。使用完毕后便跟随小程序指引走到归还点,却发现充电桩压根不存在,她权衡再三决定继续归还,“暴走两三个归还点才还上,充电半小时收5元的电费,真是让人‘高攀不起’。”
针对共享充电宝价格上涨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市场达到饱和状态,收入增长受限时,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商业模式,往往选择提高价格,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该行业的运营中,包括员工工资、渠道费用、商家分成、设备维护、产品更新换代等成本都在增加,这些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额外开支。同时,充电桩的数量和便利性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
“街电”一位客服人员表示:“不同场所确实存在价格差异,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和供求情况调整价格,目前没有统一的计价标准。同样,合作商家也可自行调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常见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如街电、小电、来电和怪兽,各自品牌旗下还有不同的产品类型,由于充电宝造型的差异会导致同一品牌共享充电宝无法归还的情况,需要消费者在租借时留意。
消费者应留意给出的权限提示
不盲目赋予相关应用过高的权限
记者了解到,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近日联合开展了共享充电宝消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共享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收费不合理、充电宝容量不足、设备老旧故障多、充电速度较慢、租借容易归还难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此次共享充电宝消费调查结果,三地消协组织建议,共享充电宝经营企业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诚信守法经营,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要完善共享充电宝等消费新业态的相关规范,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有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内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
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消费侵权问题依法理性维权,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仔细阅读相关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留意给出的权限提示,不盲目赋予相关应用过高的权限,增强隐私保护意识。
此外,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网点多的品牌,留意相关App或小程序中的即时信息,归还后及时确认是否成功,遇到侵权问题,保留好截图或视频等证据,依法维权。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