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妻子朱安有多美?一生不受丈夫喜爱,临死前的遗愿都无法实现

受伤的安丽 2024-12-13 16:52:30

前言:

旧中国,女性的命运如同飘零的落叶,无力掌控自己的方向,只能任凭时代的狂风将她们吹向未知的角落。

她们的价值被简化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被禁锢在家庭的围墙之内,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预设好,婚姻更是成为她们命运的枷锁。

朱安便是如此,可也因为她是鲁迅妻子,使得朱安成为了一个典型代表,让人看到以前女性的另外一面。

朱安作为鲁迅为何会不受待见?朱安的一生又是如何的?

被包办婚姻的朱安

1898年,周鲁两家频繁的往来,鲁迅的母亲鲁瑞,一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女性,在众多待嫁女子中,一眼相中了温柔顺从的朱安。

在鲁瑞看来,朱安出身良好,性格温顺,勤俭持家,正是理想的儿媳妇人选,于是这场由长辈一手包办的婚姻,便在两个年轻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定了下来。

这个时候的鲁迅正在日本留学,接受着新思想的洗礼,对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充满了憧憬,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婚约,他内心充满了抵触和反抗。

深知自己与朱安之间,隔着的不只是一道思想的鸿沟,而是两个时代的碰撞,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希望朱安能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可就是鲁迅的这个要求,在当时保守的朱家看来,却是离经叛道,无法接受,而朱家的拒绝,再就是朱安对此的沉默,注定了这场婚姻的悲剧色彩。

鲁迅的母亲为了促成这门婚事,不惜编造谎言,将远在日本的鲁迅骗回绍兴老家,当鲁迅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看到的是张灯结彩的婚礼现场。

他明白自己已经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无法逃脱,面对母亲的苦苦哀求,朱家的殷切期盼,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压力,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接受了这场他不想要的婚姻。

婚礼当天,朱安为了掩盖自己缠足的事实,特意穿了一双大码的鞋子,并在里面塞满了棉花,然而就在她迈出花轿的那一刻,意外发生了。

由于鞋子过大,步履蹒跚的朱安一脚踏空,鞋子掉落,露出了那双畸形的“三寸金莲”,现场一片哗然,宾客们的窃窃私语,婚礼结束后,鲁迅虽同一屋檐,但很少交流。

鲁迅并非没有尝试过挽回这段婚姻,他曾真心希望朱安能够改变自己,接受新思想,成为一个与他精神契合的伴侣。

朱安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让她根深蒂固地认为,缠足是女性的义务,读书识字是男性的专利,她无法理解鲁迅的想法,更无法改变自己。

渐行渐远的夫妻关系

婚后鲁迅为了逃避这令人窒息的婚姻,搬到了书房独居,他将朱安视为母亲强加给他的“礼物”,尽力履行着养家的责任,却拒绝给予她任何情感上的交流。

然而对于朱安来说,成为周家的媳妇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她努力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悉心照料着鲁迅的母亲,操持着家务,小心翼翼地试图靠近这个冷漠的丈夫。

1912年,鲁迅离开了绍兴,前往北京生活,他没有带走名义上的妻子朱安,只留下她继续照顾年迈的母亲,独自承担家中琐事。

北京对于鲁迅来说,是充满希望的新起点,而对于朱安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远方,几年后,鲁迅将母亲和朱安接到了北京,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们之间冷淡的关系。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朱安努力地想要改变自己,想要融入丈夫的生活,她看着那些自信从容的“新女性”,模仿她们的穿着打扮,学习简单的体育运动,甚至尝试用更开朗的方式与人交流。

她的努力在他人眼中,却成了一个“笑谈”,每一次尝试,都让她离新女性的形象更远,也让鲁迅对她更加冷淡。

有一次,鲁迅和朋友讨论日本食物,朱安为了迎合丈夫,脱口而出“我也喜欢”,然而这句话却让鲁迅感到颜面尽失。

他认为朱安从未吃过日本食物,何谈喜欢?这句无心之语,暴露了两人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体验的鸿沟,也加剧了夫妻间的隔阂。

许广平的出现,让鲁迅看到了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进步女性,她思想开放,充满活力,与鲁迅在文学上有着高度的契合,他们一起讨论文学,分享思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

面对许广平的出现,朱安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嫉妒或怨恨,她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心态接受了这一切,依然坚持自己的正妻身份,将许广平视为“妾室”。

在她的认知里,传统婚姻中的妻妾关系是理所当然的,她坚信自己的地位是合法而稳固的,即使许广平走进了鲁迅的生活,也无法撼动她作为周家正室夫人的地位。

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或许是她在这段不幸婚姻中仅存的慰藉,也是她维护自身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无人问津的余生

1936年,鲁迅的离世,对朱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鲁迅在世时,每月寄回的生活费是她和鲁迅母亲的主要经济来源。

鲁迅的去世,意味着这笔生活费的断绝,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朱安瘦弱的肩膀上,经济上的窘迫,是她面临的最直接的困境。

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开始变卖家中积蓄,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然而这些微薄的积蓄,对于日益增长的生活开销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生活的压力,最终逼迫朱安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她深知这些书籍的价值,也明白对于鲁迅的重要性。

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她别无选择,1944年,朱安通过《新中国报》刊登了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这条消息一经刊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受鲁迅思想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对此感到震惊和惋惜,他们纷纷呼吁保护鲁迅的遗物,阻止藏书的流失。

几位文化界代表亲自来到朱安家中,试图劝阻她,他们强调鲁迅藏书的重要性,称这些书籍是全体国人的精神遗产,必须完整保存。

这些劝说和规劝,对于朱安来说,却是另一种难以言喻的伤害,她看着这些满口“鲁迅精神”、“国家遗产”的人,平静的脸上,隐藏着几十年的委屈和不甘。

在情绪的激荡下,她终于喊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这句呐喊是朱安几十年来压抑情感的爆发,她用尽一生去爱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努力扮演好妻子和儿媳的角色,却始终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影子,即使在鲁迅去世后,人们关注的也只有他的作品和思想,而她这个与他相伴几十年的妻子,却无人问津。

尽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鲁迅的藏书最终得以保存,但朱安的生活依然困顿不堪,她独自一人,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了余生。

朱安的一生是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从小接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教育,被灌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她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也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她的世界被局限在家庭的围墙之内,她的命运,被牢牢地掌控在父母和丈夫手中。

最终朱安在一个不起眼的冬日里,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就像一粒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记起,无人悼念。

结语:

朱安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她是封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要尊重女性的权利和尊严,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选择。

0 阅读:2
受伤的安丽

受伤的安丽

受伤的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