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10亿拍出6.6分,《蛟龙行动》是真硬核还是假高潮?

影迷 2025-02-17 08:43:32

2025年春节档,号称“中国首部核潜艇战争大片”的《蛟龙行动》上映前赚足眼球,但开画后却成了“哑炮”——豆瓣6.6分,票房垫底,制片人于冬怒喷差评是“黑水”,争议不断。这部耗资10亿的《红海行动》续作,到底输在哪儿?是真材实料的硬核大片,还是空有特效的工业流水线产品?看完这部电影,咱说点大实话。

一、视觉炸裂,但剧情稀碎:深海特效救不了“工具人

论场面,《蛟龙行动》确实够硬。核潜艇1:1模型、深海火山口的潜艇对轰、单兵飞行器突袭基地……这些画面砸钱砸得肉眼可见。尤其是潜艇内部狭窄空间的肉搏战,配合林超贤标志性的血腥暴力美学,确实让人肾上腺素狂飙。

但问题来了:“观众被特效震麻了,却被剧情尬醒了”。

电影主线简单到像游戏闯关:发现敌人潜艇→深海追击→绝地反杀。但导演林超贤显然想把“群像英雄”塞进120分钟,结果全员变工具人——黄轩饰演的队长全程暴躁吼叫,张涵予的艇长危急关头吹口琴,王俊凯的声呐兵成了“人形说明书”,连女队员蒋璐霞的高光时刻都是照搬前作《红海行动》的“吃糖止痛”梗。更离谱的是,反派全程神隐,动机成谜,最后决战全靠“主角光环”强行收尾。

二、主旋律的“高级黑”:爱国情怀≠道德绑架

《蛟龙行动》延续了博纳式主旋律的套路:宏大叙事+集体英雄主义。但这次观众不买账了。

一方面,电影拼命堆砌专业术语,从“矢量推进”到“声呐频段”,仿佛在拍军事科教片,普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角色动不动喊口号“保家卫国”,却缺乏真实的情感铺垫。当蒋璐霞饰演的女兵牺牲时,观众还没来得及感动,镜头就切到了爆炸特效,硬生生把悲情变成了“流水线煽情”。

更讽刺的是,制片人于冬把差评归咎于“粉圈互黑”,却避谈影片质量。观众早就腻了“不看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这次连粉丝都吐槽:“戏份撕到热搜,电影本身反而没人讨论”。

三、春节档“水土不服”:硬核军事片干不过合家欢

《蛟龙行动》的惨败,也是档期策略的翻车。

春节档历来是喜剧、动画的天下,观众图个乐呵。即便《长津湖》曾成功,但那是建立在“全民共情抗美援朝”的特殊背景下。而《蛟龙行动》既没有情感共鸣点,又充斥着血腥暴力画面——家长敢带娃看“机器狗撕咬人体”的镜头吗?相比之下,《熊出没》都能靠亲子票碾压它。

更致命的是,电影点映后曝出“女演员戏份仅5分钟”“粉丝争抢番位”等负面话题,直接劝退路人观众。博纳想复制《红海行动》的逆袭神话,却忘了7年前的市场环境早已天翻地覆。

总结: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遮不住创作力的倒退

《蛟龙行动》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大片的尴尬:“技术追上好莱坞,剧本却还在原地踏步”。

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拍出媲美《黑鹰坠落》的战争场面,但也暴露了导演对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的无力。当观众为《哪吒2》的剧情创新喝彩时,《蛟龙行动》还在用“爆炸+口号”的老套路应付市场,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或许正如网友吐槽:“花10亿造核潜艇,不如花10万请个好编剧。”中国电影若想真正“深海崛起”,光靠重工业特效远远不够。

一句话推荐:军事迷可冲特效,普通观众慎入。

1 阅读:4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2

用户10xxx92

2
2025-02-17 10:27

看演员就知道垃圾片,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