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开年大剧《六姊妹》,凭借“全女性家族”“年代群像”“时代变迁”三大关键词,开播即斩获收视冠军,单日峰值突破4.8%。然而,这部号称“女性版《人世间》”的剧集,却在口碑上遭遇冰火两重天:一面是收视狂飙的“爆款”光环,一面是观众对选角违和、剧情流水账、主题空洞的集体吐槽。它的成功与争议,恰恰暴露了当下年代剧创作的投机与割裂。
《六姊妹》最直观的槽点,是演员与角色的年龄鸿沟。49岁的梅婷饰演20岁的大姐何家丽,与仅大她3岁的“父亲”刘钧同框,父女变兄妹的既视感扑面而来;42岁的高露喊刘钧“爸”,弹幕调侃“知否大娘子与紘郎再续前缘”。即便剧组试图通过分年龄段换演员弥补,但青年演员沈月与中年梅婷的气质断层,让角色成长线支离破碎,宛如“接力赛跑丢掉了交接棒”。更荒诞的是,母亲邬君梅从青年到老年始终一头黑发,与女儿同框似姐妹,年代感全靠观众自行脑补。老戏骨的演技固然扎实,但强行“逆龄”的选角逻辑,让观众频频出戏,直呼“一桌人加起来一千岁”。
剧集野心勃勃地想以六姐妹的人生折射50年时代变迁,却陷入“贪多嚼不烂”的困境。编剧将原著跌宕的命运简化为“抓马”流水账:父亲猝死、未婚先孕、姐妹反目、创业暴富等狗血桥段平均每两集投放一次,角色成了完成KPI的工具人。唐山大地震等时代大事件仅用字幕带过,下岗潮、经商潮沦为角色暴富或落魄的“加速器”。看似细腻的肉票、猪油渣等怀旧道具,最终只沦为短视频营销的“年代滤镜”,未能与人物命运深度交织。
更致命的是,剧集标榜“女性力量”,却将六姐妹的人生窄化为“婚育竞赛”。大姐为家族牺牲爱情,二姐丧夫下岗,三妹靠嫁人逆袭,老四因职场算计入狱……女性成长被简化为“恋爱结婚生娃”三件套,姐妹情谊薄弱到为争男人反目,所谓“互助”只剩口号。与其说是女性史诗,不如说是“披着年代外衣的玛丽苏合集”。
《六姊妹》的割裂,本质是制作思路的功利。它精准踩中“全女性”“年代群像”等爆款标签,却未打磨好故事内核。编剧伊北首次操刀影视改编,显然缺乏驾驭宏大叙事的功力,只能靠堆砌话题性情节填充篇幅。导演楼健对群像戏的掌控力远逊于正午阳光,角色互动宛如“拼桌吃饭”,情感张力全靠演员硬撑。宣发更将流水账美化为“何家大事件”营销,被观众讽刺“把日记当史诗”。
这种“预制菜”式创作,折射出行业对年代剧的误解:以为只要凑齐老戏骨、怀旧道具、狗血话题,就能复制《人世间》的成功。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年代剧,如《父母爱情》《家有九凤》,胜在细腻的生活流叙事与真实的人性描摹。《六姊妹》却将“家庭”与“时代”割裂,把女性成长简化为婚育闹剧,最终只剩下一地鸡毛与虚假繁荣。
《六姊妹》的高收视,印证了年代剧的市场潜力,但也暴露出创作者的浮躁。当“女性力量”沦为营销噱头,当时代变迁缩水为背景板,当老戏骨成为掩盖剧本苍白的遮羞布,这样的“爆款”不过是又一部话题快消品。观众真正期待的,是能承载时代重量、叩问人性深度的作品,而非流水线上的“伪精致”预制菜。或许,《六姊妹》的最大价值,是为行业敲响警钟:捷径走多了,路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