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扭转乾坤的杰作:二渡赤水高明在哪?从几封绝密电报说起

盛苍梧啊 2025-04-19 10:56:02

话说在前头,咱们先聊聊这个话题的开端。

1935年2月份,中央红军在西南地区被敌军前后夹击,原本打算从长江北边渡江的计划,被敌人给围堵得乱了套。就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候,毛泽东想出了不少妙招,他决定让部队掉头往东,再次渡过赤水河,并且重新占领了遵义。就这样,红军硬是从敌军几十万的包围圈里闯了出来,把蒋介石急得连连下命令,气得直跳脚。

这些巧妙的战术安排,其实都悄悄藏在几份没啥大动静的电报之中。

【一、从北渡无门到扎西抉择:局势崩了,怎么办?】

1935年2月头几天,红军在往西边走的路上,被永宁城给拦住了。他们想往北渡过长江,但敌人派了大量兵力守在那边,红军试着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就连最前面的红二师,也损失了不少战士,情况挺惨的。

朱德那边正忙着安排兵力部署呢,可中央军委突然改了主意。2月5号,天还没亮,大概凌晨三点多吧,收到了一封电报,说要是渡江过不去,就先留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地方灵活行动。电报一到,前线战士们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

2月6号半夜一点多,中央那边又拍了封急电过来,说渡江这事儿“有点悬”,不如“去川滇黔交界的地方打游击”,还提了一句,让队伍往扎西那边靠一靠。这下子前线全乱了套了,大家伙儿本来都打算“豁出去渡江”了,结果电报一来,方向全变了,谁心里也没个底儿,不知道下一步得往哪儿冲了。

电报里说得含含糊糊,但意思挺明白:原本打算往北走的计划被刷了下来,新的路线还没敲定。可敌军那边动作快得很,滇军、川军、黔军还有中央军,早就准备好一块儿上,把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情况挺棘手,战略上有点拿捏不定。红军就像在棋盘的边角上小心翼翼地挪动,稍微一个不留神,整支队伍可能就栽了。就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出了个主意:既不往北,也不往西,而是直接掉头往东,杀回咱们原来的地盘——黔北去。

这个建议起初根本没人当回事,甚至还直接被否定了。但毛泽东就是认定,西边没路可退,北边也没突破口,只有再次回到黔北,才有可能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那么,为啥中央后来会同意这个看起来像是“走回头路”的提议呢?

不过,事情真正有了好转,得从扎西会议那会儿算起。

这时候,毛泽东展现出了他“主心骨”的本色。当大家还在纠结“该往哪边走”时,他已经明确看到了出路——那就是往黔北去。这可不是他一时兴起做的决定,他早就提议别硬渡江,而是回头攻打贵州,新建一个根据地。但可惜,之前没人愿意听他的,就连朱德、周恩来也没太当回事。

这次为啥毛泽东的想法能被大家接受了?有个关键因素得说说,那就是电报。

从截获并破译的敌人电报里,中央红军得知滇军正拼尽全力朝北进军,打算从镇雄那块地方拦截我们。毛泽东瞅准了这个机会,使了招“声东击西”:表面上假装大军要攻打镇雄,其实真正的主力部队偷偷掉头,往东边来了个突然袭击。

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让我们走出困境吗?

【二、一场“假动作”背后的棋局:二渡赤水,回头打遵义】

要说这场战斗最吸引人的环节,得从“第二次横渡赤水河”开始聊。

那时候,蒋介石已经差不多识破了红军想要“北上”的计划,他调集了薛岳、龙云和王家烈三股强大的兵力,从四面八方把红军给围了起来。他心里琢磨着,红军铁定会从云南那边往四川泸州的方向突围。可没想到的是,红军来了一手障眼法,表面上攻打镇雄,实际上却掉头往东,回到了黔北,打算再次攻打遵义。

这场战斗的重点,讲究的是“迅速”和“灵活”。敌军布防得像铁桶一样严实,但只要他们一动,就会露出破绽。毛泽东瞅准了这个“瞬间的空档”,领着主力部队从敌人想不到的路上杀回赤水河,又一次越过了这条生命线。

这一次,赤水河变成了红军扭转乾坤的关键之地。

遵义这座城,是红军踏入贵州的第一落脚点。这次重新拿下它,不光意味着我们拿回了之前失去的地盘,更重要的是,我们让敌人对长征路线的猜测全都落了空。就连蒋介石也没想到,那些看似被敌人围得走投无路的红军战士,竟然能在敌人的鼻子底下转个弯,又杀了回来,而且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极了。

原本跟着一起去围剿的滇军将领叶天荣,在那次“偷梁换柱”的计划中也迷了路,他瞅准时机,直接领着队伍加入了红军。陈云在他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有记录:叶天荣到了扎西那地儿,不光没开枪,还吩咐手下给红军让出路来。这一决定,给红军添了个“地头熟、人手足”的好帮手。

说实话,那时候红军里头的打法,这种真算是挺“出奇”的。通常游击战讲的就是个“机动”,但像这样指挥上万兵马,绕开敌人跑上千里远,然后又回头攻占原来的地方,这样的情况真的不多见。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这次“重返遵义”如此重要?它到底赢在了哪儿?

【三、打的是仗,更是心理:一封封电报背后的胜算】

要是光瞅地图,遵义并不像啥关键关卡,但在那时候的战略大局里,它可不光是个城市那么简单,简直就是“核心”。

一开始,红军的行动就让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出现了漏洞。蒋介石原本打算用滇军在南方、川军在北方、中央军在中间,再加上空中的侦察,想把红军困得死死的。但没想到红军突然现身遵义,整个计划就乱成一锅粥了。你以为红军在逃跑,其实人家是在悄悄布局呢。

再者,这个地方让红军得以暂时歇口气。遵义对红军来说,真是个补给物资、调整状态、还有宣传的好去处。不仅当地老百姓十分支持,还能直接在那里招募新兵。这种情况在长征途中真的是很少见。比起不停地跑路和打仗,这种“打完了再回来休整”的方式,正好是毛泽东特别拿手的策略。

不过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一场战斗,毛泽东真正树立起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权威地位。

之前遵义会议让他指挥上的地位站稳了脚跟,但要真让大伙儿心服口服,还得拿战场上的成绩说话。这一战,就是他最有力的证明。那些之前说他“光想保留实力,不敢硬碰硬”的人,现在都闭上了嘴;那些觉得他“行事太过小心”的人,也开始对他的“大胆一搏”刮目相看。

有人算过,那个“二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拿下遵义”的战斗,让蒋介石短短不到20天,就连发了七道命令,而且每回都改得面目全非。要知道,蒋介石这人轻易不改主意,一旦决策了,就盼着各军都按着他的路子走。可红军这么一搅和,他倒好,成了“被红军牵着鼻子走”的人了。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简单获胜,而是战略步伐的一大调整。现在,红军掌握了主动权,带来的明显变化是:敌人被迫“跟着红军的步子走”,而不是红军“被敌人追着跑”。

仗打完了,长征就算是翻开了新篇章,真正的“大挪窝”这才拉开序幕。接下来,大伙都好奇,毛泽东他老人家会怎么出招呢?

0 阅读:1
盛苍梧啊

盛苍梧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