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如何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蒋晨曦说事 2025-01-23 09:32:24

近期,多地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再次牵动了广大市民的心。在暴雨侵袭下,不少城市街道积水严重,交通受阻,甚至影响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有效的防洪排涝体系,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呢?

一、城市内涝的现状与成因

城市内涝,简而言之,就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部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愈发凸显。造成内涝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降雨强度大、排水设施不足、地面渗透率低以及城市规划不合理等。

降雨强度大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之一。在城市化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设施密集,降雨时容易形成“雨岛效应”,使得降雨强度增大。同时,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或排水设施不足,导致排水能力无法跟上降雨量的增长。此外,城市地面硬化严重,渗透率低,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土壤中,增加了积水形成的可能性。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如排水系统设计不科学、排水设施位置不当等,也加剧了内涝问题。

二、构建防洪排涝体系的关键点1.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是防止内涝的基础。城市管理者应确保排水管道的畅通,定期清理和检修管道,防止堵塞。同时,提升排水设施的处理能力,增加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能力。通过建设大型排水泵站和雨水调蓄池等设施,提高雨水排放效率。例如,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再利用技术,以及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自然排水技术,以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

2. 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内涝风险,合理设置低洼区和排水渠道。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调蓄系统,增强城市的雨水保持和渗透能力。同时,应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布局,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活动,减少内涝隐患。例如,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留白增绿,结合空间和竖向设计,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

3. 建立内涝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城市内涝监测系统,通过监测站点、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水位变化的运行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内涝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和居民做出及时响应。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具有实时性强、精度高、可靠性高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内涝灾害的影响。一些城市已经在关键地点布置了内涝积水监测仪、管网水位监测仪等设备,实现了对降雨情况、水位变化和流量情况的实时监测。

三、专家与群众的观点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问题,笔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市民。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表示:“城市内涝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排水系统改善、城市规划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智慧防洪体系,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位市民则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去年暴雨时,我家附近的街道积水严重,出行非常不便。希望政府能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让我们在暴雨天气里也能安心出行。”

四、横向对比与争议话题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日本通过建设地下蓄水池和雨水渗透设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和雨水利用率。

在争议话题方面,有人认为应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提升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也有人认为应更多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排水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部门合作、多专业协同的社会共治格局。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城市内涝治理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持续加大投入:政府应持续加大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提升排水系统的整体效能。

推广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监测和预警技术,实现对城市内涝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构建起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居民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
蒋晨曦说事

蒋晨曦说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