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真正的起源是易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闲闲投资 2024-02-24 18:26:16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然而,元宵节的来历,仿佛没有人能说得清,主流观点就有:汉文帝诛乱说、祀太一神之俗、道教起源、佛教起源等各种说法。

首先,我是不赞同元宵是源自佛教的观点的,原因无它,我中华传统节日起源理论上要比佛教传入华夏时间要早,尤其是像元宵节这样重要的一个节日。你只有站在5000年的长河中,一窥文化内涵,才能翻动其底层逻辑。

在国人眼中,过了十五,也就是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结束。所以,在讨论元宵节的时候,抛开春节以及除夕不谈,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于是乎,咱家脑海中就闪现出另外一个深入人心的词汇“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同样能说明,初一和十五,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也就是说,必须将大年初一和大年十五这两天放在一起探讨,才能一窥全貌。如果简单地认为这两天是节日的头一天和最后一天,显然是有点想当然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解释清楚初一、十五的重要性,就能说清楚元宵节真正背后的文化渊源。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只要阁下懂点易经,一点就透。

万经之王易经先天八卦图之八卦,就是描绘的月圆月缺之变化。元宵节也好,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好,敬畏的都是上天,看的都是月亮,月者,阴也,所以我们的传统历法又称阴历。

月初为坤,月中为乾。

也就是说,初一对应的是先天八卦图的坤卦,十五对应的是先天八卦图中的乾卦。

坤为地,乾为天。

向来敬畏自然的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骨髓,认真对待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就是敬畏天地,从天上看不到月亮,到看到满月,从黑暗到光明,这是一个周期,故后来就有了“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说法。

如果说,后来传入华夏的佛家也非常尊重初一和十五的话,显然是被本土化了。这个先后顺序不可颠倒,要不然就舍本逐末了。

倘若阁下还不认同,那么,我们接着往下推论。

继续以春节进行推导,正月十五闹元宵,看华灯初上,看的是晚上的满月,观的是人来人往、潮起潮落。

之所以加上“潮起潮落”,是因为月圆月缺,直接对其产生影响,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所言,“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这充分能证明,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与关注正月十五之满月之夜不同之处,古人更关注的是正月初一的前夜,大年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我们往往又称之为除夕。

初一是先天八卦之坤卦,正是看不到月亮之时。而除夕之夜,当属“至阴之时”,当到了后半夜,就是正月初一的凌晨,为“极阴生阳”,如果想要安稳的度过,于是乎古人又有了“守岁”之说。

需要强调的是,这时候又伴随着年兽的传说,放鞭炮,其实就是扶正气,赶走“年兽”,才能进入新的一年。除夕之夜与元宵之夜,跟随天上的月亮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庆祝形势。有了月光,就不必“躲”在家里守岁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是古人故意制造“都是月亮惹的祸”的浪漫场景。

元宵节这一天,无论是北方吃的元宵也好,还是南方吃的汤圆也好,形如满月,于是乎又有了团团圆圆的含义。庆祝节日,其实就是参与一场天人合一的活动。

0 阅读:18

闲闲投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