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花开四季如春 2024-12-02 19:13:21

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稳度日,是我国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世代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可是,十九世纪末期,连年不绝的灾难却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

为了寻找到生存下去的希望,大批百姓不顾清末朝廷禁令,浩浩荡荡闯入关东一带,开垦荒地,种粮求生。

他们早已习惯了自己居住的土地,要做出踏入“新世界”的决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可既然都已经做出了决定,为何不去更舒适宜居的南方地区,反而是北上前往严寒的东北地区呢?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闯关东”的背景

17世纪40年代,满族入主中原,成立了大清王朝。长白山地理位置特殊,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各种名贵草药、珍稀动物数不胜数。为了让这块土地仅供皇家使用,皇太极下令在长白山周围建造土堤,其上插柳条,再用绳索连接起来。待柳条生根,就形成了一道自然的柳条边防线,将长白山保护起来。

清朝中期,政府再一次对柳条防线进行了改造加固,彻底封禁了东北一带,将这“大清龙脉”彻底变成了荒无人烟的禁地。

19世纪末期,黄河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数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众人无奈,只好将目光放在了被封禁的黑土之上,为了活命不顾禁令冲入其中,开垦这片被荒废的肥沃之地。

清政府对百姓的困境一清二楚,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过迅速,原有的土地早已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虽然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百姓们开垦荒地,可总面积一共就那么多,这样的政策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想要让他们同意百姓染指东北这片宝藏地区,显然也是万万不能的。在封禁的这段时间中,长白山早已成了皇室专享的草药库、狩猎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一座富饶山峰那么简单。

可是后来,列强开始对我国实施侵略,长白山这块宝藏之地也被公之于众,各国势力虎视眈眈,想要将这块土地占为己有。

1860年,清政府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放松“柳边条”政策,让百姓们进驻东北,抵抗沙皇俄国的侵略行动。“闯关东”也在此刻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到1897年时,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迅速增长,不再是那个荒无人烟的原始之地了。

清末之时,朝廷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战乱一触即发,无数百姓深受其害,被迫背井离乡,另寻安居之地。这也就导致“闯关东”再一次被众人提起,达到了真正的高潮时期,移民群众之多、数量之巨,着实令人惊异万分。

迁至南方的阻碍

很多人在观看电视剧《闯关东》时,都会情不自禁的冒出这样的疑惑:明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更好,气候也更适合居住,可为何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却没奔赴南方,而是去了以苦寒著称的东北地区呢?这就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了。

首先,南方虽气候适宜,发展较好,比起北方繁华许多,可却也因此被各方势力看中,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年战乱不断。在短暂的和平生活时,南方人的生活无疑是幸福快乐的,可一旦战争爆发,无数青少壮年就会被强制拉去参军打仗,就算有幸避免了当壮丁的命运,也会备受战乱侵扰。

除此之外,南方也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问题,大约有70%的耕地都被掌握在地主手中,真正留在广大普通百姓手中,用以维持生活的耕地面积少之又少。就算难民真的迁徙过来,也很难分上一杯羹,大概率会沦为地主家的家丁,为了一口饱饭任凭驱使。

除此之外,巨大的文化差异是中原地区难民不愿前往南方的一个重要因素。虽长白山乃苦寒之地,可却与他们同属北方,文化差异并不显著。相应的,南方的各种习俗规矩却是横在两地居民之间的一道天堑。

因此,山东等地的难民纷纷放弃了看起来更具优势的南方地区,选择奔赴关东。

关东地区的优势

东北地区虽然苦寒,可却不是完全没有发展基础的荒地。尽管清朝中期的严厉禁令使得此地荒凉僻静,可在上一次的移民之后,关东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民众基础,不再是那个渺无人烟的死寂之地。虽然还算不上是繁荣昌盛,却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体系。

而这样的发展情况,正是最适合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民众居住的洞天福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原百姓,耕地种植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思想,称上一句“离开土地就活不了”也不为过。关东地区大片尚未开垦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关东地区气候寒冷,在此地种植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远远比不上南方地区一年三熟的作物产量,哪里就合适了?

关于这一问题,就要从关东地区独特的土壤说起了。此地的地理位置虽十分一般,可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土壤:黑土地。这种土壤肥力旺盛,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更是有“一两土二两油”的夸张比喻,足以见其丰富的有机物含量。而且这种土壤格外疏松,腐殖层深厚,能完美满足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需求。

在发现这一土壤的特点之后,东北地区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是成倍的增加,早已从艰苦的寒冷之地变成了梦中情土。

除此之外,清朝末期“闯关东”的那批人也给此时的民众带来了经验教训,闯关东不再是一件完全未知的事情,而是有前人成功的基础在的,迁移难度也大大降低。

在清末的那些人迁徙至关东地区之前,当地只有寥寥300万人,此时关东地区的民众皆是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搬迁过去的,可以说一半都是来自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外来人口。如果平原百姓选择迁移过去,那么他们在那边见到的人、事、物,都会与自己原先居住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区别,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变化。

两相对比之下,看似条件绝佳的南方地区反而不如苦寒的关东一带了,因此,当时的人们思虑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奔赴关东,放弃南方地区的富裕繁荣。

结语

“闯关东”这一大型迁徙活动,对民众来说,是走向新生的开始,是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关键性举措。若不是拖家带口奔赴此地,他们或许会死在连天战火之下,也或许会死在灾年饥荒之中。

对关东地区来说,是这些迁徙过来的百姓,推动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其从众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变成一方富饶净土。要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惩罚犯人时才会将人流放到东北地区。

“闯关东”救了那些为难之中的百姓,那些百姓也将繁荣富饶带到了关东地区,这怎么不能算是共赢呢?

参考资料:上游新闻-山东人“闯关东”为什么不去富裕的南方,反而去严寒的东北?

0 阅读:4
花开四季如春

花开四季如春

花开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