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卡车的归脾丸,你都补不好气血!中医:健脾生血不如补足心阳

张张科普 2025-03-31 08:52:4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1.《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黄帝内经·素问》《难经》3.《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气血不好,吃点归脾丸就行。”这句话在很多人耳边回响了好多年,好像一颗小小的黑丸子,能化解所有的疲惫、脸色差、手脚冰凉、月经不调。但别急,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归脾丸确实是个好方子,出自《济生方》,主打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可问题是,很多人吃了几盒、几十盒,甚至“一卡车”,气血还是上不来,脸色依旧蜡黄,心慌、乏力照旧。这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

中医讲理,不讲蛮干。你补的是“气血”,却忽视了“气血之源” —— 心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事儿:为什么你补脾补血没效果?因为你心阳没补,根子没找对。

光补气血,不补心阳,就像井里打水,绳断了

先来个形象点的比喻:你拼命打水,打了一桶又一桶,结果绳子断了,桶掉井里了,水打上来了吗?这“断绳子”,就是我们说的心阳虚。

很多人把“气血不足”当成独立的问题在补,殊不知——气血的运行、生成、布散,全靠心阳推动。你光补气血,不补心阳,就像灌满油的汽车,发动机坏了,照样趴窝。

《素问·脉要精微论》早就说了:“心主血脉”,心阳一虚,血就生不出、运不动、藏不住。

再说直白点:

你吃再多归脾丸,脾再努力“生产”气血,可心阳这“运输车”一瘫痪,气血就堵在半路,送不到需要的地方;

血运不畅,脸色就苍白、嘴唇没色;

气机不畅,整个人就乏力、心悸、睡眠差;

血液不能温煦四肢,手脚自然冰凉如霜。

所以归脾丸不是“万能丸”,更不是“包治百病的黑丸子”。

心阳虚是怎么被掏空的?你可能每天都在做这些事

心阳为什么会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病”,但真相是:心阳虚的生活方式,你天天都在上演。

想想是不是你也这样:

熬夜到两三点,刷短视频一时爽,心火被耗得一干二净;

冬天不穿秋裤,贪凉喝冷饮,心阳被冷气一寸寸“冻死”;

长期处在压抑、焦虑、过劳状态,心神不宁,心阳虚损;

药补、食补不停,唯独没“养阳”,结果越补越虚。

心阳是阳气的中枢,一旦失守,身体各系统就像断电的大厦,灯不亮、水不流、暖气不热。

这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研究也发现:心阳虚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功能低下有关,表现为心率慢、低血压、畏寒、易疲劳、精神萎靡等。这些,归脾丸可搞不定。

归脾丸补的是“表象”,心阳虚才是“幕后黑手”

归脾丸的确是好方,但它从来不是“补阳”的主力军。来看它成分: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甘草……全是补气养血、安神助眠的药,偏温和平和。

但“阳虚”是什么?是阳气不足,是火力不够,是锅灶不热了。

你用这些药去补心阳,等于在熄火的炉灶上撒点米,想煮出一锅热饭,咋可能?

真正要补心阳,要上“火力全开”的药:

桂枝、肉桂、附子、干姜——这才是阳虚体质的“燃料包”;

炙甘草汤、真武汤、参附汤——这些才是“阳气特调”,不是归脾丸能替代的;

再配合“温阳食补”+“作息调整”+“情志调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气血虚的问题。

所以与其盯着归脾丸,不如先看看你心阳有没有虚。

补阳不是上火,别把“火力”当“火气”

很多人听到“补阳”,立马警觉:“哎呀,我不能上火啊!”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阳和火不同,阳是能量、是推动力,火是炎热、是病理产物。

你要是心阳虚,补点阳气,是“生机”;你要是心火亢,是“病灶”。这是两回事。

怎么区分?

阳虚的人:怕冷、出虚汗、手脚冰凉、心悸、舌淡苔白;

火旺的人:口舌生疮、心烦易怒、舌红苔黄、夜里盗汗;

这就像温泉和蒸汽房,一个是滋养,一个是煎烤。补阳讲究的是温补、缓补,不是暴力加热。

所以别一听“补阳”就拒绝,那可能是你身体最需要的东西。

真正想补好气血,你得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们不妨来做个自查,看你是否属于“心阳虚”的潜在人群:

你是不是动不动就累,甚至坐着都觉得心跳加快?

你是不是手脚总是冰凉,尤其是心口窝凉?

你是不是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还容易头晕眼花?

你睡觉是不是容易醒、做噩梦、睡不踏实?

你是不是吃了很多补药,反而腹胀、拉稀、虚不受补?

如果你中了三条以上,那你得停下来了,别再盲目吃归脾丸了,先补心阳才是正道。

心阳怎么补?不是靠“猛药”,而是靠“顺势而为”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很简单:阳气是命根子,不能乱补,得顺着它的路子来。

给你几个接地气的建议:

早睡早起,别熬夜耗阳气;

每天温水泡脚20分钟,尤其是涌泉穴,接地补阳;

服用真正能温补心阳的方子,比如炙甘草汤、参附汤(需中医辨证用药);

食补推荐:羊肉汤、桂圆粥、红枣姜茶,别贪凉饮冷;

情绪稳定,别大喜大悲,情志内伤同样耗心阳;

记住:补阳,不是猛追猛赶,而是慢火细炖。

别再盯着“补气血”的药了,先把阳气扶起来!

写到这儿,你该明白了:

归脾丸不是灵丹,它只能补“表”,补不了“本”;

气血虚的根源,很多时候是“心阳虚”,不是“脾气虚”;

补阳不是上火,是点燃你身体的“发动机”;

只有心阳充足,气血才能真正“生得出、行得开、藏得住”;

别再做“病急乱投医”的事了,别再一味吃归脾丸了。

真正的调理,是找到你身体真正的短板,然后对症下药,用中医的智慧慢慢把“阳气之火”点燃,让气血自己滚滚而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0 阅读:665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
2025-04-01 14:46

哇.中医好历害的不如。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张张科普

张张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