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生物防控体系,敌害生物驱离,雷州半岛,新农人必备技能
在我国的养殖领域,青虾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的养殖动物。青虾也叫日本沼虾,它的体型侧扁,躯干部分有十几节。青虾外壳比较硬且有光泽,颜色多为青蓝色。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等多种营养物质。青虾养殖在我国南方多地发展得很不错,像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青虾养殖现在有不少痛点。就说养殖环境这块儿,它对水质要求挺高的。我有个朋友在南方一个小村庄搞青虾养殖,村子周边的小河沟水质要是有点污染,青虾就容易生病。还有捕捞这事儿,青虾个体小,捕捞的时候很容易漏网或者受伤。
咱说说雷州半岛,那是典型的南方地貌,地处沿海,热量充足。这里的青虾养殖有不少独特之处。之前有网友分享,他家在雷州半岛养青虾,一开始完全没考虑敌害生物这事儿。结果到了养殖的中期,差不多2个月左右吧,虾的数量明显减少,仔细一查,是一群杂鱼在捣乱。后来有人给他提到生物防控体系。
我再讲讲南北地域差异在青虾养殖上的体现。比如在广东养青虾,气候湿热,温度常年相对较高。青虾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大概3年能繁殖好几代。但在北方的山东有些地方养殖青虾就不同,环境干冷,青虾生长速度慢很多,养殖技术上也要做不少调整。
我认识个德州的养殖户张经理,他在德州搞青虾养殖的时候,就参照南方的一些经验。德州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和南方有差别。他遇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虾苗存活率低。后来他了解到,不同水生植物的作用不一样。像菖蒲,它的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多余的氮、磷,净化水质不错。再比水葫芦,繁殖快,能在水面覆盖,挡住阳光,抑制一些藻类生长。芦苇呢,除了净化水质,还能给虾提供一定活动和栖息的地方。还有凤眼莲,抗污染能力强,能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茭白茎中空,可给虾苗提供躲藏空间。
青虾养殖中的敌害生物可不少。在雷州半岛那种湿热环境,水蛇是虾的强大敌害。这些水蛇喜欢潜伏在虾池边或者躲在水草下,经常在夜间钻进虾池咬死青虾。还有小龙虾,虽然也是一种水产养殖品种,但它会抢占青虾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一旦小龙虾大量繁殖,青虾的生长空间就会被压缩,而且小龙虾会破坏虾池周边布置的一些设施。
那怎么构建青虾生物防控体系呢?首先就是通过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来发挥作用。比如芦苇,在养殖场的浅水区大量种植芦苇。芦苇的枝叶能在水面形成一定遮挡,减少一些水鸟等敌害生物俯冲到虾池里捕食青虾的可能。同时芦苇丛能为小虾苗提供躲避的地方,小虾苗长大一些就不容易被水蛇、黄鳝等捕捉。
菱角这个水生植物也不错,在虾池里种菱角,它的菱叶、菱茎和菱角都能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养殖户发现,种了菱角的虾池,进入池中的杂鱼数量明显减少。原来菱角的一些茎会相互缠绕,加上菱角的果实等在水中形成复杂的结构,让杂鱼难以穿梭。
水葫芦在水葫芦在水葫芦在水葫芦在水葫芦养殖户李大哥的虾池里也发挥大作用。李大哥家的虾池在北方一个干冷地区的室内养殖场,虽然温度低生长慢,但水葫芦控制水质效果很好。它能吸收很多有害物质,让水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且水葫芦繁殖快,能很快覆盖水面,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水温,这在天气冷的季节对青虾生长有好处。
除了植物防控,微生物的调控也重要。比如光合细菌,这东西对改善水质帮助大。它能分解水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在南方某养殖场,原来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青虾虾壳发黑,肉质也不好。用了光合细菌后,水体变清澈,青虾健康状况改善。
还有芽孢杆菌,调节水体酸碱度有一套。在雷州半岛的一些虾池因为靠近海边,偶尔会有海水倒灌,导致水质偏咸偏碱性。芽孢杆菌就能起到平衡酸碱度的作用,让青虾更适应环境。
构建青虾生物防控体系还得考虑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比如在南方的一些生态养殖场里,适量放一些吃浮游生物的小鱼。这些小鱼能吃掉水里浮游生物,这样浮游生物就不会大量繁殖导致水质变差,而小鱼又能成为青虾的天然饵料,促进青虾生长。像麦穗鱼这种,在合适密度下和一些青虾混养能起到这样作用。
在虾苗投放时期也要注意防范敌害生物入侵。刚投放虾苗的时候,虾苗特别脆弱。我有个福建的朋友,在虾苗投放前,就先用渔网把虾池仔细过滤一遍,排除掉可能存在的小鱼、小虾苗和水蛇蛋等敌害生物。投放后,每天都要巡查,一旦发现有水蛇进入虾池,就立刻捕捉处理。
对于青虾生物防控体系,咱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来调整。像家庭小范围的家养虾池,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的方法防控敌害生物,比如在虾池周围种些驱避植物。我见过有农户在家门口挖个小虾池,种了几株薄荷,据说薄荷的气味能让一些敌害生物不敢靠近。而规模大的养殖场,比如在江浙一带的养殖场,可以采用综合防控。设置防护网,防止水鸟等空中的敌害生物进入,同时在水里构建完善的生物防控体系。
时间也是个因素,大概养殖一年的时间,虾池里生物防控体系可能需要进行一次调整。因为在这一年里,虾池里的生物数量、水质等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到了养殖后期,虾池里有机物积累多,水质变差,就需要增加光合细菌等微生物的投放量。
青虾生物防控体系在雷州半岛这样的地域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但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得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针对不同情况做出调整。比如每年季节交替的时候,气候和水温的变化较大,敌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就得调整防控策略。
这里我还想再提一个关于养殖场地地形地貌对青虾养殖和敌害生物防控的影响。在广东有些地方是丘陵地带,池塘往往有一定的坡度。这种地形下的虾池,在防控洪水带来的敌害生物入侵方面就有不同做法。有的养殖户在靠近河边的进水口设置多道滤网,滤网的网眼大小从大到小,防止洪水冲来的小鱼、小虾苗、水蛇等进入虾池。
再看绿植在水生植物防控体系里不同品种间的协同作用。菖蒲和菱角如果一起种植在虾池里,效果很不错。菖蒲根系深扎水中,稳定了虾池底部结构,菱角植株宽大,两者结合起来对虾池的覆盖更合理。在炎热夏季,能更好地为虾苗遮荫降温。
青虾养殖虽然有这些挑战,但只要用心构建生物防控体系,不断探索和调整,就能有不错的收获。比如说在广西的一些农村,新农人通过摸索和实践,打造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青虾生物防控体系,青虾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
那新农人在构建青虾生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不同地域的养殖经验融合起来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养殖情况,南北差异、地形差异、养殖模式差异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青虾生物防控体系这个大框架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