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生物防控法,鱼类混养新模式,洞庭湖生态试点,农药使用量归零
在我国丰富的水产养殖领域,小龙虾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美食,具有独特的特点。它肉质鲜嫩,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每年5月至8月是小龙虾生长繁殖的高峰期,此时它们的活动频繁,生长速度加快。在很多地方,像湖北、江苏、湖南等地都有着大规模的小龙虾养殖。
以往,小龙虾养殖面临着不少痛点。例如,在养殖场的集中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南方一些湿热地区的养殖场,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病菌繁殖快,小龙虾感染的几率大增。这时候,传统的防控手段主要是使用大量农药和化学药剂,这不仅对小龙虾本身的品质产生影响,还会对周围的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影响周边农作物的生长。
在洞庭湖周边的养殖户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网友分享,他之前在洞庭湖附近养小龙虾,每到夏季,小龙虾就频繁生病。他不得不频繁使用农药来控制病情,结果小龙虾的生长速度慢了,肉质也变得松散,没什么弹性,市场价格也不好。而且湖水被污染后,周围的植物生长也受到了抑制,周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不过,如今有了小龙虾生物防控法。在湖南的一些养殖户那里,开始采用放养一些水生植物和黑水虻来控制病虫害。比如菖蒲这种水生植物,它的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从而抑制病菌的生长。还有黑水虻,它以小龙虾养殖中的一些有机废弃物为食,同时其排泄物又能成为小龙虾的食物,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改善了水质。
说到鱼类混养新模式,这与小龙虾养殖又息息相关。在江西的一些农场里,曾经只单一养殖草鱼,但是由于草鱼的粪便大量积累,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鱼病频发。后来尝试将草鱼与鲢鱼、鳙鱼、鳜鱼等混养。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鳜鱼则捕食一些小型野杂鱼,这样的混养模式很好地调节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这里要提到3种绿植在小龙虾养殖水体中的作用对比。绿萝是一种常见的绿植,在室内作为观赏植物很受欢迎,但放在小龙虾养殖水体中没有太大作用,因为它在水中无法像菖蒲那样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铜钱草呢,主要是在浅水区生长,它虽然能吸收部分氮磷元素,但对水体中的微生物调控能力较弱。而轮叶黑藻就不同了,它既能促进水体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又能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场所,相比之下在生态养殖中的作用更显著。
在鱼类混养模式下的新场景中,北方的养殖场也开始借鉴。例如河北的一些养殖场,北方气候干冷,冬季池塘需要清淤换水。当地养殖户结合南方经验,在夏季采用鱼类混养模式。他们发现,合理控制不同鱼类的放养比例,比如草鱼、鲢鱼、鳙鱼的比例为3:1:1时,能最大程度发挥混养的优势。
再把目光放回洞庭湖的生态试点上来。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这里的生态环境对整个长江流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间,这里的生态受到了一些威胁。当地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开展了以小龙虾生态养殖和鱼类混养为模式的试点。
在试点区域,渔民们精心挑选适合当地水质的小龙虾苗种。就像在湖南岳阳的一个试点点,渔民们发现当地的小龙虾苗种在适应本地的湖水水质上有独特优势。他们以传统的养殖模式为基础,融入生物防控法和鱼类混养新模式。除了小龙虾,还放养了适合洞庭湖水质的多种鱼类,如麦穗鱼、餐条鱼等与小龙虾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经过3年的持续观察和调整,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药使用量在养殖区域归零,水体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相比试点前提高了近20%,水生植物的种类也从试点前的十几种增加到了二十多种。这一成果也为周边地区的养殖户提供了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北方的养殖户可能会觉得洞庭湖的生态养殖模式不太适应自己那里的环境,其实南北有差异。南方水温较高,小龙虾生长快,繁殖周期短。而北方水温低,生长慢。所以北方养殖户不能完全照搬南方的模式。比如山东的一些养殖户,他们在引进小龙虾养殖时,根据本地的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在养殖池底部做了特殊的保温处理,就像在池底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既能为小龙虾提供栖息之所,又能在冬季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从养殖的场景来看,家养小龙虾虽然规模小,但也能应用这些新的理念。北方的某家庭农场主在家中挖了个小池塘,在池塘边种了不少水葫芦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他发现这些植物不仅能吸收池塘里的有害物质,还能让整个农场看起来更有生机。而且他把一些小龙虾和少量的泥鳅放养在一起,泥鳅善于钻泥,能疏松底泥,小龙虾则会清理池边的杂草和藻类,两者配合得相得益彰。
养殖场的生态养殖模式如果执行得好,效益非常可观。湖南的一个大型养殖场,在实行新的小龙虾生物防控和鱼类混养模式后,在2个月内,小龙虾的发病率降低了40%,鱼肉的品质也因为水质的改善而提高。市场售价每斤比之前高出了5元,算下来一个月就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不过,整个生态养殖的过程中,技术指导也非常重要。南方的某个养殖户之前不懂生物防控的原理,只是盲目地模仿别人的做法。结果,水生植物的放养密度过大,反而抢夺了小龙虾的一些生存资源。后来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调整了植物的种植密度,才使养殖重新走上正轨。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在更广阔的水域中,如何平衡小龙虾养殖和其他渔业资源的利用?如何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水源条件下,更好地构建适合的小龙虾生物防控和鱼类混养体系?这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在东北有一些水域也开始尝试引入小龙虾养殖,但是当地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冬季漫长寒冷,怎样让小龙虾安全越冬是一个大问题。这就像南方养殖户面临的夏季高温带来的疾病风险一样,都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从洞庭湖生态试点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广这种小龙虾生物防控法与鱼类混养新模式。在云南的一些山区,水域分布比较分散,适合小规模的养殖户。如果能够借鉴洞庭湖地区的生态养殖模式,选择适合当地水质的小龙虾苗种和鱼类品种,同时利用当地的植被资源构建生态养殖体系,对于当地的养殖业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还可以想象,如果在沿海的一些咸淡水区域开展这种小龙虾与鱼类的混养,是否能创造出新的养殖效益呢?这就像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将这种生态养殖理念不断拓展和创新。
总之,小龙虾生物防控法、鱼类混养新模式在洞庭湖生态试点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打开了水产养殖新的思路。但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去探索,需要各地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不断尝试和创新,那么在未来,还有哪些新的生态养殖模式可以被开发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