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又花开》收视滑铁卢,差评理由不谋而合:越看越气直至放弃

春风追剧 2025-02-21 15:45:26
《陌上又花开》收视滑铁卢,差评理由不谋而合:越看越气直至放弃

《陌上又花开》这部剧真是让人看不下去啊,演员们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哪像是干农活的样子,导演是不是从来没去过农村啊,这也太离谱了吧。

这部剧里的演员们,特别是那些扮演农村姑娘的,看起来跟城里的小姐没什么两样,皮肤白白嫩嫩的,手上一点老茧都没有,这哪像是天天在地里干活的农村姑娘啊。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觉得观众都是傻子吗,这么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出来吗。要我说,要演农村姑娘,就得找那种皮肤黑黑的,手上有老茧的演员,这样才能让人相信她们真的是农村人。不过现在的演员们哪个愿意把自己弄得又黑又粗糙啊,都想着保持美貌呢,这样下去,以后农村题材的剧还怎么拍啊。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些老电影,里面的演员们为了角色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巩俐演《红高粱》的时候,为了演好那个角色,可是在农村待了半年呢。那时候的她,蓬头垢面的,皮肤都晒黑了,哪像现在这些演员,连脸上抹点灰都不愿意。现在的演员们,好像都只在乎自己的外表,根本不管角色需要什么样子。这样下去,观众怎么可能会相信她们演的角色呢?

其实我觉得,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最重要的不是长得好不好看,而是要真正理解这个角色,体验这个角色的生活。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体验都没有,那演出来的东西能好看才怪呢。导演也应该负责任一点,不能只顾着找好看的演员,还得考虑演员是不是适合这个角色。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那就该好好培训一下,让演员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农活,这样演起来才能更像样子。

说到道具,这部剧里的道具选用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一场戏是几个人扛着面袋上山,结果那些面袋看起来轻飘飘的,一点重量感都没有。我敢打赌,那里面肯定是装的棉花或者泡沫之类的东西。这也太不走心了吧,难道导演以为观众都是傻子吗?真正的面袋有多重,扛起来是什么样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吧。这种细节都处理不好,怎么能让观众相信剧情呢?

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看到大人们扛面袋,那可是真的很重的。一个大男人扛一袋都要弯着腰,走路都费劲。可是剧里的演员们扛着面袋走路,跟没事人一样,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吗?这种细节处理不好,整个剧的真实感就全没了。我觉得,如果实在不想让演员扛真的面袋,那至少也该找些重一点的东西来代替啊,比如沙子什么的,这样看起来才能有点真实感。

其实不光是面袋这个道具,整部剧里的道具选用都有问题。那些农具看起来都是崭新的,一点使用痕迹都没有。农村里的东西哪有那么新啊,都是用了很多年的。这些细节虽然看起来小,但是对于整个剧的真实感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好,那还怎么让观众相信你演的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呢?

再说说这部剧里的服装吧,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那些演员穿的衣服,一个个都跟刚从商场买回来似的,干干净净的,连个补丁都没有。这哪像是农村人穿的衣服啊?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大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哪有那么新的衣服穿。特别是那些小孩子,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大人们穿旧了改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可是剧里的人,不管大人小孩,穿的都跟城里人一样,这不是扯淡吗?

还有那些农具,看起来也是崭新的,一点使用痕迹都没有。真正的农村哪有那么多新东西啊,都是用了很多年的。这些细节虽然看起来小,但是对于整个剧的真实感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好,那还怎么让观众相信你演的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呢?我觉得,要是真想拍好农村题材的剧,就得下点功夫,好好研究一下那个年代农村的真实情况,不能光靠想象。

其实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影视工作者们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可能从小在城市长大,根本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拍这种题材的时候,就只能靠想象或者参考其他作品,结果就弄出了这么多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我说,要拍农村题材的剧,导演和编剧们就应该先去农村住上一段时间,亲身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这样才能拍出真实的东西来。

说到剧情设定,这部剧简直是离谱到家了。有一场戏是让女人去抡大锤,这在农村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农村的劳动分工是很明确的,像抡大锤这种重体力活,都是男人干的,哪有让女人干的道理?这种设定完全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得人直摇头。我觉得,编剧可能是为了表现女性的力量,但是这种表现方式实在是太生硬了,完全不顾及实际情况。

其实农村女性的力量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农村妇女们承担了很多家庭和农活的重担,她们的坚强和勤劳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这种不切实际的场景。如果真的想表现农村女性的力量,为什么不多展示一些她们在田间劳作、照顾家庭的场景呢?这些才是真实的农村女性生活。

我觉得,这种不合理的剧情设定,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让整个剧显得很假。观众们又不是傻子,这种明显不符合常理的情节,怎么可能会相信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几集就弃剧了。要我说,如果真的想拍好农村题材的剧,就应该多下点功夫去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为了某些效果而强行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情节。

再来说说这部剧的女主角马藜吧,她的表演真是让人无语。为了保持自己的美貌,完全不顾角色的实际情况,整天一副精致的妆容,皮肤白白嫩嫩的,哪像是农村姑娘啊?我觉得,演员首先应该尊重角色,尊重剧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美感。马藜这种做法,完全是在糟蹋角色,糟蹋整部剧。

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应该能够为了角色牺牲自己的形象。就像我之前说的巩俐,为了演好《红高粱》里的角色,可是在农村生活了半年,把自己弄得又黑又粗糙。这才是敬业的表现啊。可是现在的演员们,似乎都只在乎自己的外表,根本不管角色需要什么样子。这样下去,观众怎么可能会相信她们演的角色呢?

我觉得,马藜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角色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观众们又不是傻子,这种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形象,怎么可能会相信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几集就弃剧了。要我说,如果真的想演好一个角色,就应该完全投入到这个角色中去,而不是总想着保持自己的美貌。演员的职责是塑造角色,而不是展示自己。

说到底,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们缺乏生活积累。他们可能从小在城市长大,根本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演农村人的时候,就只能靠想象或者模仿其他作品,结果就演出了这么多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我说,要演好农村题材的角色,演员们就应该先去农村住上一段时间,亲身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这样才能演出真实的东西来。

就像我之前说的巩俐,为了演好《红高粱》里的角色,可是在农村生活了半年。这种敬业精神,现在的演员们哪里还有啊?都是想着快速拍完,赚快钱。可是这样下去,质量能好才怪呢。我觉得,演员们如果真的想演好角色,就应该多下点功夫去体验生活,而不是只靠化妆和服装来塑造角色。

其实不光是演员的问题,导演和编剧也应该负责任。他们应该组织演员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农活,了解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实的农村题材的剧来。可是现在的影视圈,似乎都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和精力了,结果就是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假,越来越让人看不下去。

看到网上的评论,这部剧的口碑真是差到不能再差了。很多观众都表示看不下去,有的甚至连五分钟都坚持不了。我觉得,这种情况真的很让人失望。明明是一个挺好的题材,结果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一部让人看不下去的烂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辜负了观众的期待。

其实我觉得,观众们的反应也是情有可原的。现在的观众眼光越来越毒辣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的。特别是对于农村题材的剧,很多观众可能自己就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或者从父辈那里听说过那个年代的事情。所以当他们看到剧中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和细节时,自然就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感到被冒犯。

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整个影视圈的反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观众好糊弄,随便拍点什么就行了。现在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作品,迟早会被淘汰的。特别是对于农村题材这种需要大量生活积累的题材,更是不能马虎。要拍就要拍好,不然还不如不拍。

说起来,最近还有一部农村题材的剧《六姊妹》,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比起《陌上又花开》来说,还是好多了。虽然有人说《六姊妹》的演员显得有点老,但是整体来说,剧情和服装还是挺合理的,至少不会让人觉得特别出戏。这就说明,只要用心去做,农村题材的剧还是可以拍好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