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卫健委和市监总局联手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新国标,其中两条关于食品标签的规定,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
一、食品到期日再也不用手动计算了最让我拍手叫好的是保质期标注改革。以前写着‘保质期12个月’,但生产日期藏在犄角旮旯,得拿商品颠来倒去的找。现在强制标‘到期日:2026年3月28日’,还得按年月日顺序印在显眼位置。这就好比超市把临期食品货架单独分区——让信息裸奔,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
另一个重磅变化是禁止标注“零添加”“不添加”。比如某品牌酸奶以前敢吹“零防腐剂”,现在得闭嘴了。虎哥查了数据,光是2024年,全国就有超过200款食品因为虚假宣传“零添加”被罚款,最高一单罚了50万。
不过,话说回来,你以为商家就没招了?太天真!某网红零食最近把包装上的“无蔗糖”悄悄改成了“采用天然甜菊糖”,换个说法继续忽悠。消费者要擦亮眼的不是标签,而是商家的文字游戏。
三、2年过渡期的“生死时速”新规给了企业两年缓冲期,表面看是人性化,实则暗藏杀机。全国4000多家中小食品厂,可能有一半扛不住这波升级成本。比如数字标签,光是一套系统就要投几十万,大厂随便砸钱,小厂只能咬牙硬撑。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逼着行业洗牌。去年某地方乳企就因为标签不合格被下架,老板痛定思痛,干脆转型做透明工厂直播,反而销量翻倍。危机里藏着转机,就看企业敢不敢革自己的命。
四、我们离“吃得明白”还有多远?从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催生第一版《食品安全法》,到如今累计发布1660项国标,中国食品安全走了16年。但虎哥觉得,真正的进步不在文件里,而在菜篮子里——
上周我去菜场买肉,摊主老张主动掏出检疫证明:“扫码能看到这头猪从养殖场到案板的全流程”。你看,当卖肉大叔都比某些上市公司老实的时候,食品安全才有希望。
写在最后:
“标签再规范,不如人心有底线”说到底,法规管得住标签上的字,管不住人心里的秤。当某天我们不用仔细看标签也敢闭眼买食品时,才是真正的进步。
(你遇到过哪些奇葩食品标签?评论区聊聊)
就写到这里,多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吧!by虎哥